假期就像一個麵團,能抻成一條兒也能揪成幾個劑子,跟要包餃子似的。但怎麼做不歸咱管,全憑大師傅一句話。餃子皮現在都變成拉麵了。
以前的五一黃金周,如今是小長假,就比周末多了一天,跟咱占了多大便宜似的,還落個“長假”的說法,遠的地方去不了,時間不夠,近的地方周末早就趟熟道兒了不願意總跟驢似的繞著圈走,最後多饒的這小時一晃悠就過去了,太可惜了。小長假隻能在家門口這一畝三分地拉動內需,拉了幾十年了,還是舊模樣。
我認識的一個在某商城工作的朋友從五一前幾天就開始整天開會,研究促銷方案,廣告做得鋪天蓋地,告訴人民群眾現在買東西太便宜了,趁放假大家趕緊花錢,而且過了這村沒這店。就跟公園裏玩套圈兒的小攤似的,弄一堆塑料圈讓你扔,近處的都是不值錢的小石膏像,也有大瓷瓶子,但瓶口兒比塑料圈粗好幾圈,別說你扔,就算讓大瓷瓶子自己把圈往腦袋上戴都進不去。
你以為自己次次能套中,其實把不值錢的東西都拿走了。大小買賣人趁這個小長假賣力地煽動我們愛占小便宜的情緒,恨不能把石膏像都端給你。
旅遊廣告還可勁兒地吹,我都替他們心疼錢。那些遠處的地方勾人心思,就算有飛機,咱也不是孫悟空一個跟頭就過去了,看一眼,一個跟頭再翻回來,肉體凡胎可折騰不起。所以那些廣告做了也是白做。我看有的地方還白給旅遊卡,你拿著這東西跟導遊證似的,到什麼景點都不用買門票,隻要你能去,不怕你不花錢。可就三天的工夫能去哪兒呢?
打心裏覺得黃金周更像個假期,因為你能支配的時間比較多。和一大坨麵,是擀麵條還是蒸饅頭可以隨心而定,但非把麵團給你揪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你除了給它擀成皮兒還能幹什麼呢?
想當年還沒有黃金周概念的時候,我記得有一次去雲南,也正好趕上放假。旅行社的地陪跟人口販子似的,你上廁所的工夫就換一撥,最後被倒來倒去不光導遊記不住,連同行的遊客也沒記住,後來幹脆橫下一條心,是團就跟著走,反正誰也不認識誰。導遊跟訓練特種兵似的,到哪都一個動作,看表,在規定時間內要求隊員到達某些景點,照完相必須在幾點幾分集合。那是旅遊嗎,我覺得更像破案。我們在路上必須留意蛛絲馬跡,因為稍不留神就丟了,而且還沒人會等你。我就是在石林被扔下的,經常遇見堵車,還沒見識過堵人的,可那起伏的石頭上站著一串一串人,把整個石林都給纏住了。我在人牆裏麵真是插翅難飛,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最後接到導遊的電話,說車不等人,讓直接回旅館。我最後混在別的團隊伍裏回的市區,中途還蹭了頓團隊餐。
我想,僅有的一個黃金周承受著人民群眾的出行欲望,交通以及各地景點的壓力更大了,忙一年的人們坐著飛機就為了去一個陌生地方挨個兒,扔出去黃金能換點什麼呢?一堆以人為背景的照片?這背景哪兒找不到啊,還至於花那麼多錢,現在跟誰照相都沒跟人照相便宜。
盡管大師傅們把一大塊麵都毫不猶豫地揪成小劑子,可我們還是希望能耗到餃子皮變成麵肥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