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育兒第1月(1 / 3)

小寶寶1個月的時候,還很嬌嫩,其生長發育非常迅速。這個時候的小寶寶也十分可愛,其醒來的時候,會顯得特別活躍,會慢慢轉動頭部,伸胳臂蹬腿。

1個月寶寶的生長發育

體重:初生寶寶的體格發育非常迅速,1個月時通常會比剛出生時重700~1000克。

身長:比出生時增加2~3厘米,男嬰約57厘米,女嬰約56厘米。

頭圍:男嬰約38.2厘米,女嬰約37.47厘米。

胸圍:男嬰約38厘米,女嬰約37.32厘米。

視覺:1個月寶寶的視力將發生許多變化,出生時隻能看見身旁,逐漸他喜歡觀看在他前方的物體,一個月時可以看見3米處的物體。他也將學會跟蹤運動的物體,並且喜歡黑白或高對比度的圖案,喜歡看人的麵孔。新生兒最喜歡看媽媽的臉。當媽媽注視寶寶時,寶寶會專注地看著媽媽的臉,眼睛變得明亮,顯得異常興奮。

聽覺:1個月寶寶的聽力發育完全成熟,他會密切注意人的聲音,也會對噪音敏感。在這個年齡,孩子不僅聽力較好,而且會將頭轉向熟悉的聲音和語言。

語言發育:哭是1個月寶寶的唯一的語言。

運動機能:1個月寶寶的身體活動主要是反射,例如當你將手指放入他的口腔時,他會反射性吸吮;在麵對強光時,他會緊閉眼睛;叩擊他的手掌時,他會立即握住你的手指;叩擊他的足底時,他的足底屈曲,腳趾收緊。

母乳喂養好處多

母乳是極其科學、經濟的喂養方式,因此每年8月1日至7日被確定為“世界母乳喂養周”。簡單來說,母乳喂養的好處有:

(1)母乳營養豐富,鈣磷比例合宜(2:1),有利於寶寶對鈣的吸收;母乳中含有較多的脂肪酸和乳糖,磷脂中所含的卵磷脂和鞘磷脂較多,在初乳中含微量元素鋅較高;這些都有利於促進寶寶的生長發育。

(2)母乳蛋白質的凝塊小,脂肪球也小,且含有多種消化酶。母乳中的乳脂酶再加上寶寶在吸吮過程中,舌咽分泌的一種舌脂酶,有利於對脂肪的消化。另外,母乳的緩衝力小,對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3)母乳中含有免疫物質。在母乳中含有各種免疫球蛋白,如lgA、lgG、lgM、lgE等。這些物質會增強寶寶的抗病能力。特別是初乳,含有多種預防、抗病的抗體和免疫細胞,這是在牛乳中所得不到的。

(4)母乳是寶寶的天然生理食品。從蛋白分子結構看,母親乳汁適宜寶寶,不易引起過敏反應。而在牛奶中,含有人體所不適應的異性蛋白,這種物質可以通過腸道黏膜被人體吸收引起過敏。因此,有的寶寶哺牛奶以後,發生變態反應,引起腸道少量出血、寶寶濕疹等現象。

(5)母乳中幾乎無菌,直接喂哺不易汙染,溫度合適,吸吮速度及食量可隨寶寶需要增減,既方便又經濟。

(6)母乳喂哺也是增進母子感情的過程。母親對寶寶的照顧、撫摸、擁抱、對視、逗引以及母親胸部、乳房、手臂等身體的接觸,都是對寶寶的良好刺激,促進母子感情日益加深,可使寶寶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使寶寶心情舒暢。

(7)寶寶的吸吮過程促進母親催產素的分泌,促進母親子宮的收縮,能使產後子宮早日恢複,從而減少產後並發症。

寶貴的初乳

初乳是母親產後3~7天內分泌的乳汁,初乳量較少,比較濃稠,呈微黃色,脂肪較少但蛋白質含量幾乎是成熟母乳的兩倍,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最為重要的是,初乳裏含有大量抵抗疾病的物質即“免疫抗體”,它是給寶寶的第一次免疫。如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A含量很高。免疫球蛋白A是一種抗體,新生寶寶的血液、唾液、腸道中均缺乏,隻能從母乳中獲得。這種抗體對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具有保護作用,可以阻止病原體的侵入,提高抗病能力,能使新生寶寶免遭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初乳中含有的各種細胞還具有直接或間接殺死細菌的能力。初乳中還含有大量的鹽類,可起適度的緩瀉劑作用,能夠促進胎糞排出。

許多新媽媽對初乳的意義認識不清,甚至還主張把產後頭幾天分泌的少量黃奶汁擠掉,這種想法和做法是錯誤的。每位新媽媽都應珍惜初乳,把自己寶貴的初乳一滴不浪費地喂到寶寶嘴裏。

一天中應給寶寶喂幾次奶

一天當中應當給新生寶寶喂幾次奶呢?

這有不同的看法,過去一般認為應定時喂奶,每隔3小時喂奶一次。因此,有媽媽定時鬧鍾,不到時間決不喂奶,結果使寶寶和媽媽都非常緊張,反倒使母乳喂養失敗。現在主張的是“按需哺乳”,即寶寶餓了就喂奶,媽媽的奶脹了就給寶寶喂奶。

寶寶餓了就喂奶

這是因為新生寶寶的胃容量較小、吸吮能力也較弱、吸允時間較短,不能一次吃飽而持續較長時間,同時新生寶寶出生後的頭幾天,媽媽的乳房一次分泌乳汁的量不多,這就需要多次讓寶寶頻繁地吸吮來滿足寶寶的需要。在新生寶寶做到早吸吮的基礎上,盡快、盡早地再給新生寶寶喂奶,最好不要超過6小時,並要做到按需哺乳,以不斷地刺激乳頭,調整媽媽體內的激素分泌,使乳汁分泌更多。因此,隻要寶寶餓了就抱起來喂奶,真正做到按需哺乳。

媽媽奶脹了就喂奶

另外,媽媽感到奶脹時,也要進行哺乳,尤其是寶寶睡眠時間過長時,應叫醒他喂哺。應當注意的是夜間也應當堅持給新生寶寶喂奶3~4次,尤其是有一些性格比較安靜的新生寶寶睡眠時間長,喂奶的間隔時間就較長,而胃內的奶早已排空,此時容易發生血糖下降,新生寶寶出現精神萎靡、不哭不鬧、對刺激反應差、麵色不好等低血糖的表現,久之還會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另一方麵,夜間讓寶寶多吸吮,刺激乳頭使催乳素大量分泌,有利於乳汁分泌。因此,媽媽奶脹了就給寶寶喂奶,也是科學的喂奶方式。

給寶寶喂奶的正確方法

準備方法:

(1)媽媽先洗淨雙手;

(2)應該選擇舒適、放鬆的姿勢;

(3)準備一個坐墊放在媽媽的大腿上,調整喂奶高度,避免使媽媽的手臂酸痛;

(4)在寶寶的胸口前墊一塊手巾,以免弄髒寶寶的身體並可擦拭寶寶的嘴。

正確地喂奶姿勢:

(1)先用消毒棉擦洗乳頭及周圍皮膚;

(2)可以采用坐喂或躺著喂的姿勢,通常坐在低凳上比較好;若座位較高,可把一隻腳踏在另一隻腳上;

(3)把嬰兒放在腿上,讓嬰兒頭枕著媽媽胳膊的內側,用手腕托著後背;

(4)媽媽用手托起乳房,先擠去幾滴宿乳;

(5)媽媽用乳頭刺激嬰兒口周皮膚,待嬰兒張開嘴時,把乳頭和部分乳暈送入嬰兒口中;

(6)讓嬰兒充分含住乳頭;用手指按壓乳房,這樣既容易吸吮,又不會壓迫嬰兒鼻子;

(7)當嬰兒吸得差不多時,媽媽可用拇指和中指輕輕挾一下兩側的臉蛋;給嬰兒喂完,把嬰兒身體直立,頭靠在媽媽的肩上,輕拍和撫摩後背,以排出吞入的空氣;

(8)在床上喂奶,媽媽身體應躺在床上,膝蓋稍彎曲,在自己的頭下、大腿及背部放在嬰兒的頭下,支撐嬰兒的背部;先喂躺下那一側乳房,後喂另一側。

如何知道寶寶吃飽了

那麼,如何知道寶寶是否吃飽了呢?

如果寶寶吃奶粉則很易判斷,主要看寶寶一次吃多少。一般小於1個月的寶寶60~90毫升/次,大於1個月則90~150毫升/次。有的寶寶胃口大,吃了還要吃,最好每次準備的奶量都超過寶寶實際要吃的量,一方麵可判斷寶寶吃了多少,另一方麵又可滿足寶寶食欲。

母乳喂養的寶寶則比較難估計,主要從以下判斷:

(1)看寶寶體重、身高增長速度。0~3個月的寶寶,每月體重增長達到1千克,身高增長達到4厘米左右,就說明寶寶吃飽了。如42天嬰兒檢查時體重增長小於1.5千克,那就說明可能母乳不夠,需添加奶粉,也可能是喂養方法不正確,需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