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永樂皇帝在大破北蒙之後歸途的過程中駕崩,年六十五歲。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爭權奪位,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隻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次年,皇太子朱高熾即位,改年號為洪熙,當下皇帝大赦天下。首先洪熙皇帝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其次,他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終於因此而得意沉冤得雪。
為何朱高熾繼位之後其他事情先沒有做而去做這些事情呢?原來當日成祖皇帝領兵親征北蒙,蒙藏軍隊聽聞之後自哈密急忙經瓦剌境內進入韃靼,與明朝軍隊一決雌雄。而朱桓聽說永樂皇帝親征後,心想正好借此機會攻其後方,奪取皇位。待雙方敵得魚死網破之時再背上蒙古,占領蒙古廣大草原地帶。其時朱高熾正在宮中主持大局,得到密報後立即將宮中之事交由宰輔胡儼處理,讓冷月等一幹人在旁監視胡儼的行蹤,控製其權利的擴張,自己則帶兵西行,迎戰朱桓騎兵。
大軍行至華山口的時候,一個老頭兒杵著拐杖顫巍巍地走過來,一邊說道:“老朽日日在此等候,想不到雲王爺千算萬算,卻還不如皇太子技高一籌。想我永樂皇帝在位,真龍環繞左右。皇太子宅心仁厚,親民愛民,雖說不如永樂帝儀表堂堂,卻果然是人中龍鳳。雙龍在此,京城又是人才濟濟,看來雲王爺迎接建文皇帝之日卻是遙遙無期了。”
朱高熾聞聲掀起車簾問來者所係何人,得知有這樣一個老頭兒時,他立刻下車。太子殿下朝著那老兒躬身行禮道:“朱高熾在此向老丈行禮了,不知老丈家住何方,何故出此言語?”那老頭兒說道:“去年雲王爺帶兵從此經過,被困於逍遙子先生在此布置的龍石陣。老朽見王爺是建文皇帝的故交,便求了逍遙子先生撤掉機關,放了雲王爺,並教他如何養精蓄銳,尋找時機與當朝皇帝一決高下。當日若不是老漢剛好從此經過的話,雲王爺今日早是一堆無人知曉的枯骨了。”
朱高熾聽言,大為吃驚道:“原來今日朱桓叛亂是您老漢一手造成的,你可知當日一言讓天下多少無辜百姓為此受苦啊?”
那老頭兒歎了口氣,搖搖頭說道:“說來真是慚愧,當日老朽因不忍三千生命命喪龍石陣,卻不想當日救了三千反而卻害了今日三萬乃至三十萬無辜軍士,更是讓無數百姓從此不得安生,托兒帶口地四處逃難。如今想來,老漢真是汗顏。當日老朽還曾答應了雲王爺,倘若他之後遭遇什麼不測,就來老朽處避難。看來我當日的承諾也決計是個錯誤,如果那樣,隻會是養虎為患。”
朱高熾點了點頭說道:“如今北方戰火紛飛,卻都是拜朱桓之賜,老丈可否知道?”
老頭兒聽言,微微點頭,又說道:“老朽知道殿下此去西行的目的是迎擊雲王爺,因此老朽在此還有一事相求。”朱高熾抬起手示意道:“老丈但有話直說不妨,本王定洗耳恭聽。”老頭兒說道:“老朽曾於建文一年得建文皇帝大恩,一直想著要報答浩蕩皇恩。自永樂帝登記後,老朽曾為建文皇帝說過好話,但不想卻招來龍顏大怒。當下老朽被杖責一百,從此腿部行動不能自如,就此解官歸隱。”
朱高熾微一思索說道:“你要我在父皇麵前替建文帝說話?”
老頭兒輕輕搖了搖頭說道:“老朽算得永樂皇帝命不久矣,因此在此大膽請求皇太子繼位之後赦免了建文皇帝的舊臣和永樂皇帝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朱高熾點了點頭說道:“父皇繼位之後,受朱允炆之累的無辜者著實不在少數,此事不用你說本王也早想到了,但不知老丈尊姓大名,曾在朝廷任何官職?”老頭兒微微搖頭,輕輕笑道:“皇太子福澤無邊,仁愛慈和,老朽這就可以放心的去了。”
說著,這老兒盤腿坐下,隻是片刻間他的身上便燃起濃濃大火。眾人大驚,突聽火中老頭兒不緊不慢地說道:“皇太子大可不必勞師動眾前赴西域,嘉峪關下逍遙子早布置好千軍萬馬,等候著敵人來攻呢。”片刻間,原本活生生的一個老兒頓時化作一堆散亂的白骨。朱高熾驚異道:“此人究竟是神還是人,怎麼如此飄忽不定呢?”早有一人在旁邊說道:“啟奏殿下,微臣倒覺得此人很像當年含冤而死的前宰輔解縉,難道這個老兒竟是其鬼魂,還是當日被殺的並不是解縉本人?”
朱高熾搖了搖頭,下令眾軍士揮軍東回。果然,朱高熾繼位之後並沒有殺掉朱桓,隻是將他囚禁大牢之中,當日大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