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時間應根據牙槽骨在牙拔除後的吸收、修複及改建過程而定,骨尖、骨突的修整最好在拔牙後2~3個月左右,因此時牙槽骨之吸收過程已逐漸減緩或基本停止,拔牙創麵基本愈合、平覆,但手術時間不是絕對的,必要時也可提前進行,有些老年人牙齒拔除後,如果骨尖或骨突明顯突出,估計短期內不會明顯吸收者,一般應在拔牙同時修整。

由於骨尖、骨突部位較淺,所以一般均采用局部浸潤麻醉,將普魯卡因麻醉藥注射在骨尖、骨突部位的骨膜下,經過幾分鍾後,骨尖、骨突的周圍組織便失去了疼痛的感覺,可進行手術,較小的骨尖,可做通過骨尖的小切口,鑿除或刮除骨尖即可,不需翻瓣及縫合,也可不做切開,用紗布墊住黏膜,將骨尖用鈍器錘平即可。較大的骨尖,可在其周圍做弧形切口,翻瓣顯露出骨尖,用咬骨鉗、或骨鑿去除骨尖,去骨後殘餘之不平處,可用骨銼銼平,最後縫合切口,術後一周拆線,十幾天後即可去鑲牙。

46.為什麼有些老年人常常發生掉下巴

顳下頜關節是人體較複雜的關節之一。其主要功能有咀嚼、語言、吞咽和傳達表情等。

顳下頜關節由下頜骨髁狀突,顳骨的關節凹與關節結節和位於其間的關節盤,與包繞關節周圍的關節囊所組成。在正常情況下,嘴巴張大時,是髁狀突和關節盤從關節凹向前滑動,止於關節結節的下方或稍前方,假使髁狀突脫位於關節之前上方,而不能自行回複到原位即為關節脫位,俗稱“掉下巴”。

由於老年人關節凹變淺,關節韌帶鬆弛,全口缺牙等,每當下頜受到外力衝擊,打哈欠、哈哈大笑、張口咬食物、大聲喊叫及開口過大、時間過長時,均可造成關節脫位。

脫位可分為雙側和單側性兩種,雙側性脫位的病人,下頜呈前伸狀態,表現為開,口不能閉合,言語不清,吞咽困難,流涎。單側性脫位一般表現與雙側性相似,但下頜向健側偏移,張口較小,口歪斜,用手檢查脫位處,耳屏前方可換到明顯的凹陷區。

發生下頜關節脫位時不要驚慌,應及早到醫院請口腔科醫生給予手法複位。

複位方法:患者端坐在凳子上,頭緊靠牆壁,患者的頭部不要高於醫生的肘關節,患者盡量放鬆肌肉,並分散注意力。術者站立在患者前方,兩個拇指纏以紗布伸入患者口腔內,放在最後的下頜磨牙咬合麵上,其餘四指握住下頜體下緣,複位時將下頜骨輕輕做上下移動,令患者放鬆肌肉,逐漸加大搖動動作,拇指加壓使髁狀突向下移位、當見移至關節結節以下,立即將下頜向後推送,使髁狀突滑入關節凹內達到複位。

下頜複位後,為了使被牽拉過度受損的韌帶,關節盤各附著和關節囊得到修複,必須在複位後固定下頜2~3周,限製開頜運動。開口最大不宜超過1cm。固定的方法以采用顱頜韌帶最為簡便,適用。

對於經常性脫位的老年人,一般可以向關節內注射硬化劑治療。

47.牙痛怎麼辦

牙痛是老年人口腔病患者最常見的症狀。

牙痛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來說,牙痛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麵,一是牙齒本身的疾病,二是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引起。

牙齒本身的疾病中最常見的是齲齒。在齲病的早期,由於牙齒組織受損,遇冷、熱、酸、甜或食物殘渣進入齲洞等刺激牙髓,就會出現牙痛症狀,隨著齲病的發展出現牙髓充血,髓腔壓力增大,壓迫神經,牙痛的性質便變為陣發性而且劇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牙髓炎。如果炎症繼續發展,疼痛除了持續性存在外,還伴有患牙浮起感,連咬牙也感到很痛,這就是醫學上說的根尖周炎。遇到上述情況時,應采取以下幾種方法止痛:可將齲洞內用牙簽挑幹淨,然後用小棉花球蘸牙痛水或十滴水放入齲洞裏,並可口服止痛片,或指壓穴位合穀(在拇指與示指之間的虎口處),都有暫時止痛作用。應及時去醫院診治,早期齲病,一次補牙便可治愈。一旦發展到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就需要進行根管治療。如果牙冠齲蝕成殘冠或殘根,則多要拔牙。

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常見的有牙周病。顧名思義,牙周病即牙周組織發病,急性牙周炎時牙齦紅腫、化膿很痛。慢性牙周炎時牙周紅腫易出血、牙齒鬆動、發生口臭,應及早去醫院治療。牙菌斑是牙周炎的禍首,因此平時應注意早晚刷牙、飯後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另外,上頜竇炎、顳下頜關節病、外耳癤腫、屈光異常、三叉神經痛、動脈硬化、腫瘤、冠心病等情況,也可誘發牙痛,因此老年人牙痛時,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根據不同病因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