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起於隋末亂世,最初是收編的各路綠林草莽,如瓦崗、竇建德、杜伏威、輔公祏等各路義軍。
太祖於金陵建國稱帝後,大梁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編。
早期的義軍將領有些遭到清洗,有些被拆散,有些被閑置……軍隊的主力被分到了蕭氏皇族的手中,除了對大梁皇室忠心耿耿的幾位老國公之外,掌控兵權的就沒剩下幾個外姓人了。
皇族掌兵的傳統一直延續到高宗時期,其中實力最大的就是鎮守江南的越王和屯墾山東的齊王。
當時越王手下有雄兵三十萬,齊王直接掌控的各地鎮軍加起來也有二十餘萬,整個大梁軍隊的精銳兵馬,這兩位王爺手中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曹盈奪宮政變輔佐蕭昀登基之後,第一時間就對大梁軍製進行了一次大改革,將幾位重兵在握的王爺的實權大幅削減。
不過,為了避免激化矛盾,曹盈雖然將江南山東等地的鎮軍劃歸兵部直轄,但給予了齊王、越王等幾位王爺“中正選官”的特權,使得他們可以舉薦自己的親信出任鎮軍都尉或各州縣令等官職。
如此一來,雖然王爺們實際掌控的權力被裁減了,但他們的影響力反倒比以前更大了,不但可以舉薦親信領兵,更可以舉薦幕僚文士出仕。
也正是因為曹盈留下的這個“曆史遺留問題”,導致了如今在各地方州縣,幾位外鎮藩王的影響力極大,而且他們手中還依然保留著數量相當可觀的精銳部隊。
之前越王造反,一下子就聚集了十萬大軍進逼洛京,要不是曹沐奇兵突襲,或許現在坐在龍椅上的已經是越王蕭霖了。
所以,從越王造反之後,秦月茹就一直緊盯著各鎮的藩王,就擔心一旦再冒出一個野心勃勃的藩王來,她兒子蕭琦的寶座就坐不穩當了。
可誰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蕭琦最終卻因為一場天花送了命。
如今這局勢就顯得有些詭譎多變了。
一方麵是衢王進京,以小宗入繼大宗,各鎮藩王目前都沒有公開表態支持,齊王等人到底是什麼態度,衢王心裏沒底。
另一方麵是太後麵對著衢王和利益服步步緊逼,竟然沒有任何反抗,幾乎是讓他們為所欲為,太後心裏在想什麼衢王心裏也沒底。
所以,在國喪期間,雖然衢王借著和李義府合作的方式,一下子控製了大半朝政,但眼看著外鎮藩王逐次到京,他一直憂心著的事情,也終於應該有個結果了。
“齊王兄、蜀王兄、十六叔、十九叔……您三位姍姍來遲,明日就是睿宗大殯之日了……”
蕭瑉特意選在東宮約見幾位王爺,主要是他兒子蕭瑋雖然算是正式明確的“嗣皇帝”身份,但在舉行正式的登基大典之前,還隻能住在東宮。
在這裏也算是他的主場,約見幾位王爺,倒也不能說他失了禮數。
蕭氏皇族雖然人丁不算少,受封的郡王都有上百人,但真正有著親王爵位的,其實也就隻有不到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