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世界之最就一直是人們喜聞樂道、常談不衰的話題。世界上所有的自然現象,人類創造中最有力量、最令人歎為觀止的部分,體現著世界的博大精深與造物的神奇!最大的、最小的、最長的、最短的、最早的、最不可思議的、最引人入勝的……層出不窮、色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絕!
正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從地球誕生之日起,就有無數神奇的生命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蘊育繁衍;從人類社會形成之日起,就有無數玄妙的事件在這個複雜的群體中產生出現,帶給你超乎想象的神奇感受。《世界之最全知道》搜集最新的資訊,將萬千精彩的內容囊括其中,這裏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訴著我們:“世界最奇妙!”
這裏有令人瞠目結舌的自然之最,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出現在何時?最長的河流在哪裏?最深的山洞有多深?最大的沙漠是什麼沙漠?海拔最高的湖是什麼湖?地球上最活躍的火山在哪裏?世界上最古老的農作物是什麼?最大的花有多大?最高的樹有多高?最矮的樹又有多矮……
這裏有無與倫比的人類成就,最早征服珠穆朗瑪峰的人是誰?參加馬拉鬆賽年齡最大的人有多大?世界上最早的史詩是哪一部?作品最多的作家是誰?最大的石刻坐佛有多大?最大的陵墓是哪一個?最長的城牆長多少米?最早的自行車是什麼樣子?最長的汽車有多長?最大的客機有多大?誰最先發現了青黴素?是早的克隆羊出現在哪個國家……
本書從天文地理、動物、植物、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人類社會、體育等多個領域,分門別類地向讀者介紹了各個領域之“最”,是一部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科普讀物。在編纂本書時,我們參考了大量的權威資料和學術專著,全方位、多角度地詮釋了這些備受關注的話題。
本書篇幅精練,文字優美,在寫作風格上力求通俗易懂,並配有大量精美的繪畫圖片,使知識的介紹更加形象化,使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藝術上的熏陶。圖文並茂的編排方式,使知識的傳達更加流暢、準確,不僅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衝擊,還為讀者營造了一個輕鬆的閱讀氛圍,將讀者引入了一個新奇、神秘的世界。
千奇百怪的世界之最與懸念重重的地球奇景、罕見的山水景觀、獨特的民俗民情、珍貴的文明遺存……世界的多種極致之美在這裏彙聚,碰撞出一首自然與人文的交響詩。
現在,就讓我們傾聽來自大千世界的玄妙聲音,感受源自生命的神奇力量,走進神秘的世界之旅,開啟一份新鮮、一份真實,獲得一種充實、一種收獲。
第一編社會篇
人類最早的祖先
人類的祖先是猿。猿類是從漸新世開始出現的,距今大約已有3千萬年了。可是,並不是所有的猿都是人類的直係祖先,有些猿是人類的“伯父”,有些猿是人類的“叔父”。被人類學家認為是人類祖先的猿很晚才出現,那就是用印度古代史詩中的一個英雄王子——羅摩的名字命名的拉瑪猿(羅摩的譯名現統一為拉瑪)。
拉瑪猿生活在距今約為1000—1500萬年前。拉瑪猿首先是在印度、巴基斯坦的西瓦利克山發現的。20世紀60年代後期,在匈牙利的早新世煤層中所發現的魯達古猿,也屬於拉瑪猿。1976年,在我國雲南祿豐縣石灰壩煤窯中,發現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拉瑪猿類型的下頜骨化石,它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同類標本中最完整、最接近於人類的早期祖先,時間距今也是在1千多萬年以前。
據發掘的實物估計,祿豐古猿身體有黑猩猩那樣大小,吻部短縮,犬齒不發達,缺乏一般猿類常用的“武器”。然而,它們具有比其他動物略高一等的智力,加上經常在開闊的地麵上活動,促使它們進一步手足分工。因此,有人認為祿豐古猿能用手抓握樹枝或別的自然物進行防禦和取食。既然如此,手已經分化出來,兩條腿也應該能直立了。
迄今發現的最早人種
科學家在2005年4月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新得到的一些化石證據和計算機成像都表明,早期在乍得挖掘到的一具化石屬於迄今發現的最早人種。
2002年,法國普瓦捷大學的米歇爾·布呂內及同事曾在《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乍得沙漠中發現的一個頭蓋骨、牙齒和下顎碎片,距今有700萬年的曆史。他們從牙齒和頭骨結構判斷,化石屬於此前從未被發現的一個新人種,他們將其命名為“乍得人”,並給化石取名“杜馬伊”,當地土語的意思是“旱季前出生的孩子”。但是,一些古人類學家指出,從化石特征判斷,“杜馬伊”更像猿,而非人。
布呂內等人接著又在發現“杜馬伊”的相同位置找到一些牙齒和顎骨碎片。他們在《自然》雜誌上報告說,從牙齒判斷,“杜馬伊”的牙齒較小,並且還有臼齒和前臼齒,牙齒的琺琅質較厚,這些特征都與後來的人類很相似。
另外,研究人員還利用高清晰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重現了化石在沒有裂縫和其他變形情況下的形態。從頭骨下方與脊柱相連的地方看,“杜馬伊”的頭骨是平衡在脊柱上的,所以它能直立行走。而能否直立行走是區別人與猿的重要標誌,這說明“杜馬伊”的確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