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安寧勝景數泉水(1 / 3)

在昆明西南的安寧縣城附近,有四大勝景,這就是天下第一湯(即安寧溫泉)、曹溪寺、三潮聖水、珍珠泉,合稱安寧溫泉鎮四大勝景,是雲南旅遊勝地。這裏不僅是景自天成,幽靜典雅,而且曆史上久負勝名。

安寧溫泉

安寧溫泉,位於安寧城西北7千米處。因池內的岩石色如綠玉,又稱碧玉泉,是三迤(即雲南省的古稱)最有名的溫泉之一。泉水自螳螂川峽穀東岸石灰岩壁流出,溢流於山的半腰,宛若玉帶纏腰,是一處冬夏常溫的溫泉,故有“天下第一湯”之稱。

相傳,安寧溫泉發現於東漢年間。據不遠處火龍寺中的《先王先帝考碑》記載:東漢光武建武丙辰年(56年),漢朝有名將領蘇文達,跟隨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後來因為瘴氣所襲,士兵患病,留在滇中。有一次偶爾經過新羅邑(安寧附近),與當地郡主阿樹羅相遇,兩人一見鍾情,經常並騎遊於螳螂川畔。有一天,他們來到蔥山頂上,看見鳳嶺下麵白氣氤氳,蒸汽騰騰,下馬看來,原來是一泓熱氣滾滾的泉水釋放出來的水蒸氣,於是便發現了“碧玉泉”。

從元代起,史書上開始記述安寧溫泉的自然狀況。據《元混一方輿覽勝》載:“雲南諸郡,湯池一十七所,惟安寧州者最。石色如碧玉,水清可鑒毛發。雖驪山玉蓮池遠不及。”元刑部主事趙璉(字伯器)有《溫泉漱玉》詩:“泉出安寧最,潛陽溢至和。盎溫深在沼,清泚洧盈科。下土丹沙伏,傍崖碧玉磨。氣暄移火井,色瑩轉銀河。洗濯空炎癉,徑行入雅歌。遠人沾惠舊,此去足恩波。”此詩對泉水的溫暖、清澈,水中碧石如玉,浴後能治瘴氣等,都作了描述。

安寧溫泉發現雖早,但因地處邊陲,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注意。元朝以前,這裏隻是一個露天水塘,元末時才蓋有數間茅草屋。應該說安寧溫泉真正揚名是在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5年)李緩曾加以修建,當時的情況是“塘可半畝,碧玉居其中,水沒其上尺許,浴者輒浮水坐碧玉上為快。“1485年當地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楊一清寫有《溫泉遊記》,記述說:“溫泉螳螂川勝景,天下馳譽,泉之微妙,不盡其說。”1524年,明代中葉的名士和詩人楊升庵在他的《溫泉詩》的《序》中稱安寧溫泉有七大特點:此泉“特皓鏡百尺,纖芬必呈,一也;四石壁起,中為石凹,不煩甕甓,二也;浮垢自去,不待拂拭,三也;苔汙絕跡,不用淘深,四也;溫涼適宜,四時可浩,五也;掬之可飲,尤發茗顏,六也;盪酒增味,治皰省薪,七也。”概括這七大特點是:泉水澄清、天然石凹、浮垢自去、不積汙垢、溫涼適宜、可以沏茶、宜於烹飪。在他看來,國內再也沒有比它更好的溫泉了,故稱為“天下第一湯”。1638年地理學家徐霞客遊雲南時,記有“餘所見溫泉,滇南最多,此水(指安寧溫泉)實為第一池”。

自此以後,安寧溫泉名聲大嘩,對溫泉的讚譽有:“水之聖”、“城外華清”、“春回太液”、“太和元氣”、“勝地名泉”等,不一而足。曆代文人也有許多詩文稱讚安寧溫泉:“天下果然第一湯,升庵先生無虛獎。”“地靈此地勝瀛洲,暖比春溫潔比秋。"“仿佛玻璃漾水晶,宛若珠璣盛琥珀。"等。清代人朱欞賦詩曰:“石上雲濤現,壙中火樣燃。洗衣知碧玉,除病說溫泉。”1962年董必武題詩曰:“休誇六國黃金印,來試三迤碧玉泉。”詩人郭沫若來此也賦詩稱頌。可見安寧溫泉已名揚九州了。

安寧溫泉源出石灰岩壁,較大的出水口有9處,每晝夜湧水量為1000多立方米,水溫在42~451之間,泉水清激,水質中性,物理化學性質良好,含碳酸鈣、碳酸鎂,含鈉和微量放射性元素。屬重碳酸鈣鎂型淡水,礦化度小於0.5克每升,PH值在7.1~7.7,水質較好,適合飲用和沐浴。飲之,甘美可口,助消化;浴之,不僅去汙力極強,還可醫治胃腸病和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病等。

從前,安寧溫泉隻有“官塘”和“民塘”兩池。“官塘”麵積寬闊約有7米多,水下麵鋪墊石板,很平滑,池塘中央有石床一張,約2米多長,淹在水中,入浴的人們一般都坐在上麵洗滌。而“民塘”則在觀音寺旁邊的石崖腳下,設備十分簡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