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林文月的屐韻清影(1 / 2)

林文月的屐韻清影

在讀《京都一年》之前,我對林文月的文字了解不多。記得幾年前讀到一篇文章,先誇讚林文月這個名字意境優美,好聽;再誇讚她的文章典雅耐讀,好看。這給我留下一些企盼。有一回在北京的地攤見到一本台灣出版的集子,收有林氏一篇文章,趕緊買了回來讀。那是篇遊記,感覺她的文字隻在平實,並不是誇讚的那樣。林文月的真正優點,在文筆細致,能將所觀察到的事物,巨細不遺地訴諸文字,繪聲繪色描述出來,鋪陳得一絲不苟,收放自如,沒有通常女性文章傷懷感時的嬌態,筆底有情致,無媚姿,牽引讀者從文字間展開想象,細細讀來,方得其中韻味。

她這一本北京三聯版《京都一年》,屬遊記一類紀實作品,收文章十五篇,均為早年在京都遊學期間留下的隨筆,可稱為隨興之作。從閱讀來說,最是可喜,在我看來,隨興而得的東西往往有著真實的意態,流露出真切。按作者自序,她是舍了一雙年幼的兒女而赴日研讀比較文學。暇餘為排遣鄉愁,硯筆作文,"秋寒之夜,隔著窗聽潺潺的流水聲,真是說不出的寂寞難堪"。這樣一種心境,正是許多詩人所求之不得的境況,也是最能寫出好文章的前提。"為了消磨獨處的無聊,我取出稿紙,弄筆自娛"。這些文章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一九七七年在台灣結集出版,算起來已是三十餘年前的作品,留有歲月印痕。我們在三十年後讀這些文字,仍能隨著筆墨的流轉感受到京都的美好,真要佩服林文月文字的精彩。這其中《奈良正倉院展參觀記》、《京都茶會記》、《歲末京都歌舞伎觀賞記》、《神戶東方學會雜記》四篇,最大的看點是把日本庭院用文字描述得趣味盎然。這別有洞天的居家山水之美自不待多言,追尋曆史淵源,日本庭園的形式來自中國,卻又另辟蹊徑,尤以枯山水庭園與池泉式庭園自成一種風格。"寫日本之庭園,如果不提及山的借景,可能是一大疏忽。因為無論是枯山水,或池泉式庭園,日本人作庭園的態度是藝術創作,所以最高的境界在求其完美"。林文月即使心如止水,仍不免要為此景色所陶醉,另一方麵,也可見識林文月的美學修養。

書中所費筆墨最多的還在日本庭園,可見她對此情有獨鍾。"枯山水庭園既以北宗山水墨畫之山水圖為基本精神,故其表現力求雄渾蒼勁,如大仙院方丈東庭的枯山水便是一個典型例子。此庭園所用庭石素材為青石,作者意圖表現北宗山水幽玄枯淡之趣味,於此可見。以大小形狀各異之青石,或直立,或倒置,縱橫羅列,構成蓬萊山水之畫麵,間植樹木,更以白砂設泉流,而構架石橋,於是方丈之庭中,儼然一幅高山流水之圖呈現眼前,其創作之魄力,有更甚於水墨畫者"。此番論調,真乃行家所言,令讀者借文字而得以想見庭園的情景,作者對日本庭園確乎下過一番研究功夫。這些談庭園的文字,又往往隨遊覽的腳步而變化,兼有亦步亦趨的動感,更有活靈活現之概。這裏引一段文字,見出她對待庭園文化落落大方的態度:"今日之銀閣寺,其漆已剝落,外觀暗淡已不見昔日之光彩,且寺閣本身規模亦不大。然而庭園設計,以及環境的優雅,頗令人追思當年屋主人費心之一斑。此園進門處以密植樹木構成之天然樹牆圍堵,高達丈許。遊人踏石而入,隨處可見高矮叢木,間有細白砂敷道,上麵帚痕清晰可見,或呈平行狀,或呈放射狀,皆潔白醒目,與路兩旁的青苔相映成趣。"美景在前,興致濃厚,看不到思鄉的苦楚,卻多了花叢月下的浪漫,多少也為她女性的筆觸,及字裏行間那些庭園山石的景色,增添幾分嫵媚與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