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相信就能看見(5)(1 / 1)

我們可以想象此時此刻小劉的表情該如何尷尬了。沒有求對人,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由此可見,求對人是敢於要求的先決條件。顧客分為三種類型:使用者、買單者和決策者。而本節所講的求對人,其實就是找準決策者。

那麼,決策者有什麼特征呢?我們通過什麼方法來發現決策者?

先來看看幾種常見的購物模式:

自己做主給自己買

如果是自己做主給自己購買,其購買特征是:獨立意識強,不太受外部因素的影響,集使用者、買單者、決策者三種身份於一身。這時候直接要求其成交就可以了。

自己做主給別人買

這類人的購買特征是:有購買能力、選擇能力,但購買意向模糊,因為自己不是使用者,且無法得到使用者明確的商品需求信息。購買方雖然能夠決定購買,但隻能決定一半,還有一半需要根據產品使用者的喜好。比如,有位顧客給別人買生日禮物,自然要考慮買的東西會不會被對方接受。這時,產品的購買決策權就被這樣分配了:買單者50%,使用者喜好25%左右,導購25%甚至更多。因為顧客的需求信息不全麵,他就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擔當顧問的人來為他指點迷津,選出購買的產品。對於這類人群,導購需要通過谘詢以了解使用者的消費及生活習慣,進行引導成交。

代替別人購買

這類人的購買特征是:購買目的明確,商談彈性較小。這類購買模式真正的決策者其實是產品的使用者。麵對這種情況,導購需要通過詢問以獲得更多的產品需求信息,推測出產品使用者的底牌,從而獲得成交。

再來看看多人購物模式的幾種常見情況:

家庭式購物

一般來說,家庭式購物的決定權(包括男女情侶之間的消費決定權)一般都在女方手上。一方麵,女性的自由時間比男性多;另一方麵,女性相較於男性而言,更會精打細算,且購物經驗豐富,並善於討價還價,能決定購買產品的檔次。當然,如果是購買大件商品或較貴重商品,就需要觀察誰能更加合理地提出購買方案,不能太早斷定決策者就是女性。導購需要詢問以便判斷究竟誰能夠做主,比如,當使用者已經看好了一款產品時,試著問他一些選擇性問題:

“先生,您不需要跟您的太太商量一下麼?”

“這位女士,您確定您要購買這個麼?”

“……”

如果問話對象能給予你肯定的答複,那麼恭喜你,這就是你需要找的決策者;如果問話對象回答得比較猶豫,或者幹脆緘口不言,那就需要再下工夫,來對顧客進行進一步分析了。

陪同式購物

陪同式購物的特征:一般是朋友、同事之間相約購物。比如,某某需要買個東西,由於不會討價還價或不會判斷產品的好壞等,希望能憑借同事、朋友的經驗或對產品的認知度等來幫其挑選合適的產品。這類使用者由於不夠自信,因此,決策者大部分產生於陪同人員之中。

那麼,在具體的銷售過程中,導購應如何判定決策者呢?

專業度

夫妻購物,如果女方詢問較多,並且一直負責家庭的購買規劃,一般是女方做主;如果男方對於商品的專業認知度較高,那麼拍板的很可能就是男方了。

依賴度

情侶買東西,如果女方比較依賴男方,那麼女方主導的觀念便不適用了。為了遷就男方,女方會把決策權交給男方行使,盡管這件東西女方也許並不是很喜歡。這時決策者就是男方。反之,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