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是女性月經周期出現異常的總稱。本病以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的異常為主要特點,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或月經先後不定期。
【臨床症狀】
中醫認為,本病的原因多和氣血不調、血虛、肝腎不足有關。月經不調主要表現在月經的周期、經量等方麵的異常。周期的紊亂表現為月經的先期、後期、先後不定期、經期縮短或延長;經量的異常表現為月經過多或過少。氣血不調者可見經行不暢,胸脅、乳房、小腹脹痛,精神抑鬱,胸悶不舒;血虛者可見小腹空痛、麵色萎黃、皮膚不潤、心悸眼花;肝腎不足者多見月經量少色淡,腹痛喜按喜暖,麵色蒼白等症。
【按摩方法】
治療以調和氣血為主。因肝鬱宜疏肝理氣解鬱,因腎虛宜補腎調經,因血虛則以養血調經為主。
1?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法於氣海、關元、中極等穴,每穴約1分鍾,以得氣為度;然後用摩法順時針方向摩小腹治療5~6分鍾。
2?用雙拇指按揉三陰交、太衝、太溪等穴,每穴約1分鍾,以有酸脹感為度。
3?肝鬱者用拇指按揉期門、太衝、足三裏、三陰交穴各約2分鍾。
4?氣血虛則按揉中極、氣海穴約3分鍾,使腹部出現發熱感;然後用拇指按揉足三裏、三陰交穴,每穴約3分鍾,以得氣為度;後用掌擦法施術於背部脾胃處,以透熱為度。
5?肝腎虛用掌按法施術於關元穴,操作3~5分鍾,以熱深透下腹為度。然後用拇指按揉雙側湧泉穴,持續施術5分鍾,然後沿足底用掌擦法反複摩擦,以透熱為度。最後用擦法施術於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兩側,反複摩擦5~7遍。
月經不調若治療及時得當,多易痊愈。對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月經不調者,尚需要配合藥物、針灸等多種方法,以提高療效。
(二)痛經
痛經又稱“經行腹痛”,是指女性在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因劇痛而昏厥,多見於未婚的青年女性。
【臨床症狀】
中醫認為,本病多和氣機不調、受寒、氣血虛弱等有關。主要臨床表現是經行小腹疼痛,也可掣及全腹或腰骶,或出現外陰及肛門的墜痛。氣滯血瘀者可見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時疼痛減輕,常伴胸脅、乳房脹痛不適。寒濕凝滯者可見經前數日或經期出現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氣血虛弱者可見經後或經期小腹部隱隱作痛,按之痛減,經色淡而清稀,或神疲乏力,麵白無華。
【按摩方法】
以通調氣血為主,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
1?用摩法按順時針方向在小腹部治療,時間5~6分鍾;然後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揉法在氣海、關元穴治療,每穴約2分鍾。
2?在受術者腰部脊柱兩側及腰骶部揉搓,時間4~5分鍾,然後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法治療腎俞、八髎,以有酸脹感為度,再在腰骶部及八髎穴用擦法治療,以透熱為度。
3?氣滯血瘀先按揉章門、肝俞、脾俞穴,每穴約1分鍾。然後拿血海、三陰交穴,以有酸脹感為度。
4?氣血虛弱先直擦背部督脈,再橫擦兩側背部,以透熱為度。然後摩腹並按揉中脘穴2~3分鍾。最後按揉脾俞、胃俞、足三裏穴,每穴約1分鍾。
5?寒濕凝滯先直擦背部督脈,再橫擦腰骶部腎俞、命門穴,以透熱為度。然後按揉血海、三陰交穴,每穴約1分鍾。
按摩治療痛經療效是肯定的,但因造成痛經的病因複雜,易反複,所以,必須堅持治療。急性期應以治標為主,緩和期則應以治本為主。對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痛經,應采用其他方法進一步治療。
(三)缺乳
缺乳是指產後乳汁分泌不足,不能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或產後乳汁分泌甚少乃至全無。
【臨床症狀】
中醫認為,本病原因有氣血虛弱、肝氣鬱滯。氣血虛弱者可見產後乳少,甚至全無,乳汁清稀,乳房柔軟,無脹滿感,神倦食少,麵色無華。肝氣鬱滯者可見產後乳汁澀少,濃稠,或乳汁不下,乳房脹硬疼痛、情誌抑鬱、胸脅脹悶、食欲不振。
【按摩方法】
以調和氣血為主。
1?以按法、揉法施術於乳根、膻中穴及乳房周圍,然後手掌輕按乳房上部或兩側施以振法10分鍾,點按少澤穴1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