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按摩的特點
推拿古稱按摩、按蹺等,是在人體體表上運用各種手法以及做某些特定的肢體活動來保健和防治疾病的中醫外治法,即通過“按、摩、推、拿、揉、擦、點、壓、搓”等動作手法刺激人體的皮膚、肌肉、穴位、關節、神經、血管等處,促進局部的經氣流通、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從而提高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按摩長於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作為一種外治法,按摩具有以下特點:
可用於健身,也可對付一些身體的“小毛病”。
不需要特殊的設備,僅憑雙手或簡單的器具,運用不同手法進行操作。
簡單易學,是一種學得會、用得上的實用方法,隻要通過一些簡單的學習,就可以學以致用,收到實效。
按摩既是一種物理療法,也是一種身體的接觸和心靈的交流。
按摩的優點很多,容易學習,操作簡便、經濟實用,還可代替藥物。比如,有些患者使用按摩療法後,精神振奮,因此,按摩可起到興奮劑樣的作用,有些患者使用按摩療法後安靜下來,故也可起到鎮靜劑樣的作用。
中醫按摩方法和其他按摩方法的區別
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按摩方法,並形成了不同的種類。國內目前比較流行的有港式、泰式、歐式、日式、中式等幾種。既然都是用一定的手法來“按”、來“摩”,那為什麼在這裏要特意介紹中醫的按摩方法呢?和其他按摩方法相比,它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從表麵上看,不同種類的按摩方法在動作、手法上有一些不同。但這並不是中醫按摩方法和其他按摩方法的本質區別。中醫的按摩方法之所以能自成一家,卓然不同於其他方法,是因為中醫的按摩方法吸收了中醫學理論中有關經絡、穴位的知識,並將其貫穿到具體手法之中。中醫按摩除了對於人體皮膚、肌肉、神經、血管的直接作用外,更是將對經絡和穴位的刺激作為重點,通過對人體經、穴的作用來達到保健與治療的目的——對“經絡”和“穴位”的認識和運用正是中醫按摩的獨門“秘笈”,也是中醫按摩方法和其他各種按摩方法的本質區別。
神秘的經絡和穴位
中醫學對於經絡和穴位的認識起源很早,至於人體的這種現象與功能是如何被發現的,迄今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在現存最早的中醫古文獻——《黃帝內經》中就有了對於經絡和穴位的認識,至於《黃帝內經》中記載的這些認識的來源,就沒有辦法考證了。因為,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中醫文獻就是《黃帝內經》,以前的文獻都散失了,所以,經絡和穴位的知識是如何起源的,也就永遠是一個謎了。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經絡和穴位知識的運用,曆代中醫學家都是依據這些知識來給患者針灸和按摩,並被實踐檢驗了的,證明是有效的,而且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代對於經絡和穴位的認識
科學發展到今天,人類對於外界和自身的認識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人們能上天入地、深入細微,可是對於許多事物還是不能窮盡。人們認識的越多,越是認識到人類認知的有限。對於經絡和穴位這一人體現象也是如此。通過科學實驗,人們發現,在人體上確實存在著中醫學所描述的經絡和穴位現象,可是經過多年的努力,也沒能找到經絡的解剖結構,經絡的本質是什麼,至今還是一個不能解開的謎。現代生命科學承認,在人體中確實存在著經絡(現象),可是沒有一種合理的解釋。
但是,這並不影響人們對經絡和穴位方法的接受和運用。目前,中醫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真正被世界上所公認和接受的還是中醫學的經絡(穴位)學說。中藥在許多發達國家還是被禁止使用的,而針灸就不同了,不但被許多國家的人們普遍接受,在一些國家還被納入了醫療保險報銷的範圍,確定了作為一種正式醫療方法的地位。這一切都得益於中醫學對於經絡和穴位的獨特認識和運用。
中醫學的經絡和穴位
經絡和腧穴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係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髒腑相互關係的一種理論學說,它是祖國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學說是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多少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診斷和治療,與針灸學的關係尤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