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太守求救神仙策 王準初上先天觀(1 / 2)

上回說到房陵郡大旱,生民飽受疾苦。陳太守每日憂心忡忡,日日召集下屬商量對策,還是苦無良策。這日又開了一次會,屬官們七嘴八舌,卻沒人提出什麼有用的建議。陳太守隻覺得氣悶不已,揮退了屬下,轉身回了後堂。

這時,見到主君散了衙,家仆連忙湊上去稟報,說是侄少爺前來拜訪老爺,正在偏廳等候。陳太守此時正是心煩的時候,淡淡說了句“知道了”,便叫家仆去請王準來到後堂,準備自己先去換了常服,再出來相見。家人得了吩咐,趕緊告退,陳太守沒走幾步,突然腦海中靈光一閃,來不及喝住家仆,自己穿著官服,一路小跑,跑向偏廳。

卻說王準在偏廳一邊喝茶,一邊等候陳太守。一杯茶已經泡了五遍,還不見太守出來,王準估摸著今日陳太守事務繁忙,恐怕沒時間見人了。正準備起身告退,待到改日再來拜訪,卻發現陳太守一身官服,興衝衝地向自己快步走來。

王準還沒來得及行大禮參拜,已經被陳太守扶了起來。王準心中一驚,笑問道:“舅舅可是來了什麼好事,為何整個人看起起來煥然一新?”

陳太守愣了愣,苦笑道:“老夫近來諸事煩心,前日對鏡自觀,好似老了十歲,何來煥然一新一說。”

王玄燁道:“正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舅舅如今笑容滿麵,卻正好像年輕十歲啊。”

陳太守這才笑道:“我有此喜,還得多多仰仗賢侄之功啊。”

王準詫異道:“不知小侄能有何效勞之處?”

“賢侄也知道,近來郡中大旱,闔府上下都在忙著抗旱。不過人力畢竟抵不過天威,雖然郡府上下竭盡全力,可是還是收效甚微。我久聞神仙有呼風喚雨之能,賢侄既然修煉道術,不知可會求雨?若是能與郡中一點甘霖,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則實乃萬善之事,功德無量啊。”

王準聽完陳太守所請,意下躊躇,半響不語。陳太守心中一涼,臉色由喜轉憂,顫聲問到:“賢侄,可是有什麼難處?”

王準無奈答道:“非是小侄畏難,實在是小侄所學尚淺,著實不知這呼風喚雨之術。若是隻論搬運之法,小侄拚著不餘法力,尚可從那大江之中移來數萬斤江水,化為雨水。可是小侄這法術最多隻能叫方圓百裏之內沾些水汽,實在難圓舅舅心願,解開如此大旱。”

陳太守聽罷,臉色一白,跌坐在椅子上,口中喃喃自語:“莫非真是我輩德行不修,才致使上天降罪,隻是百姓何辜啊。”

王準見舅舅這番模樣,心中也是不忍,略作思索,向陳太守建言道:“小侄才疏學淺,不能解萬民之厄。不過玄真道長乃是有道高真,定有法子請來甘霖,以濟民瘼。”

陳太守一聽,精神一振,死死拽住玄燁,連聲說道:“賢侄說的有理,老夫立刻沐浴更衣,叫人準備車駕,前往樊山拜見玄真道長,請他施法解救蒼生。”

王玄燁勸道:“舅舅且慢,這樊山位居深山,離郡城徑直既有千裏之遙。且不說沿途道路曲折,有名山大江擋路,還需翻山越嶺。若是舅舅車駕前往,恐怕耗時耗力,幾個月也到不了,豈不是誤了大事。不如叫小侄禦風前往,無論成功與否,頂多三日,必回回見舅舅,豈不是兩全其美。”

陳太守大喜道:“好好好,賢侄稍帶,我這就擬一封書信,你帶去給玄真道長,請他務必出手相助。”

當下陳太守便擬了書信,交予王準。王準看著陳太守殷殷目光,知道不可多做停留,心中苦笑一聲,當即就出了府門,掐動靈訣,乘風而去了。

且說王玄燁在半空之中禦風而行,俯視腳下大地,果然發現了不同。隻見森林之中,草木枯黃;田野之上,禾黎絕跡。大地之上一片皸裂,黎民個個愁容滿麵。王準慈悲之心大作,不惜法力,將那禦風決催動到了極致,短短一炷香的時間,便遠遠望見了樊山。

那山不愧是有道之士所居之地,遠遠望去,隻見青山好似被黛粉染過,其碧如玉;半山之上,瀑布斜飛,藤蘿倒掛。山中不時可見幾條小溪,流水潺潺,聲如鳴玉。山巔之上白雲出岫,朦朧似霧,映著點點翠色,仿佛萬頃碧紗將此山罩住,美不勝收。

王玄燁要救萬民,自然須得誠心正意,若是駕風直接前往,未免顯得無禮。當下按住風頭,降到山腳,整理衣冠,縱步走上山來。一路上盤坡轉徑,攬葛攀藤,約莫走過了數個山頭,終於看見了一座道觀,那道觀被青鬆綠柏所遮掩,鬆柏之間,隱約可見紅磚綠瓦,寥寥青煙,一片悠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