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洞真法體,的確好似在哪聽過。”玄真子尋思了半天,方才緩緩說道:“通玄洞真法體,還是先師祖開壇講道之時略微提到過,似乎是鴻蒙開辟之前先天大聖們方才具備的一種法體,鴻蒙開辟後恐怕已經不複存在了。傳聞之中這種法體的確可以不曆三災,直接成就太乙散仙。可謂神乎其神,惜乎我輩非是生於鴻蒙未辟之時啊!”
玄燁一驚,沒想到三劫法奧妙如此,竟然能將凡人之體化為先天之靈體,看來日後行事須得更加謹慎。
倒是陳太守對此毫不在意,說:“既是先天大聖才有法體,我等望之不及,便不用管它了。道長曾言‘天、地、神、人、鬼五仙’,方才隻說了天仙,不知其他道果有何神妙?”
“那地仙道果正是貧道此時之果位。地仙者,天仙之基也;能夠乘風禦氣,遨遊於名山大川之中;不食五穀之物,旦采天地之靈氣,服日月之精華,魂魄進為元神,元神調運玄功日夜打磨體內一顆龍虎金丹,以備雷劫之時,化丹成氣。待到元神與丹氣相合之時,好成就天仙之體。不過地仙雖然也有法力,亦稱之為仙,甚至其中功行深厚者法力猶在某些天仙之上,卻惜乎仍受壽元所限。初入地仙者,其壽有五百;若是渡過一重劫數,則延壽五百,以此類推,其壽止於兩千載。”
陳太守聞言,羨慕不已,道:“凡人壽數能有七十便堪稱稀罕,地仙竟然能活至兩千歲,真是羨煞我等啊。隻是不知道長今年高壽幾何?”
玄真子微微一笑,道:“貧道乃是太祖開國年間所生,二十歲上下得先師接引入道,七十歲時成就人仙,二百七十年前得入地仙境,粗略一算,今年已是三百八十二歲了。”
陳太守聽完,讚歎不已。玄真子複又說道:“我輩隻能稱作地行仙,傳聞上古之時,有一位大仙鎮元子另辟蹊徑,將元神與那先天靈根或是洞天福地相合,隻要靈根不枯,洞天不滅,則元神不死,此可稱為地駐仙也。那鎮元大仙得天獨厚,混沌初開之時便與一株天地靈根人參果樹相伴而生,借此靈根成道,法力之強,三界聞名。便是見了三清不過叫聲道兄,逢了佛祖也隻是唱個喏,號稱地仙之祖,與世同君。雖然此法也還有些弊端,除非是合了先天靈根,否則與洞天相合者,彷如地祗,終身難離洞天,不過卻也不失為一條成道之法。隻可惜後來先天靈根被諸位大神所分,洞天福地也被紛紛遷入天界,再難有人能借以成道。”
“神仙者,多為封神榜所拘之仙,又或是人間大賢,受了天封,在天庭任職。其仙大多為天界星君,位高權重。不過神仙法力受限於神位,神位高者,法力之大不弱於純陽;便是神位低者,也有天仙道行。之所以將神仙列於地仙之後,是因為地仙雖弱,卻有無限之可能性;神仙雖強,法力卻依附神位,隻可能消退,決不能超過神位之所限。更兼要到天庭時時點卯,為天庭所役使,我輩往往稱其為神,不再視之為仙了。”
“人仙者,乃是凡人入道第一步。先是內練內氣,外煉肉身;待到火候足夠,進而易經洗髓,重返先天;最後一步性命交融,煉成一顆龍虎金丹,成就地仙。人仙之體乃是修士成道之筏,萬變之基,萬萬不可小覷。其最上者稱為無漏人仙,得之者其人必成地仙。若是我沒有看錯,王公子便是這無漏之體。”
“想不到玄業賢侄已經修到人仙頂峰了,真是可喜可賀。隻是不知道這人仙有何好處?”陳太守問到。
“凡人若是能夠修至人仙,則神清目明,渾身上下有千斤之力,能夠日行千裏,夜行八百,更兼百病不侵。視其成就,其壽在兩百之間;譬如王公子已是無漏之體,若是不出意外,壽可至二百八十,此乃是凡人壽之極也。”
“鬼仙者,仙之異數也。或是地仙逢劫,屍解肉身之後繼續修煉;或是凡人遭了橫禍,魂魄僥幸覓得修煉鬼仙之法修煉而成。其乃是陰中超脫之仙,雖不輪回,卻難返蓬瀛,且為天地所忌。每隔五百年便有天雷擊之,且天雷之威一次賽過一次。聽說鬼仙若是能渡過九次天劫,則可將清靈之身化為純陽,直證純陽真仙。可惜的是,就貧道所知,天地之間尚無一人有此造化。
蓋因鬼仙秉承一點至陰,在我道門看來,若不得陰陽交彙,雖曰仙,其實鬼也。其仙或覓純陰之地,或尋純陰之寶,借以遮掩天機,免得雷劫找上門來。若是機緣淺薄,二者皆無者,則或投東嶽天齊仁聖大帝,道行高者為郡府城隍,道行淺者做鄉間土地;或投幽冥地府,道行高的做三司判官,淺的為陰兵神將;隻有得到這兩方勢力庇護,方才能避開天雷臨身。不過既然在人門下,那麼受人驅使,卻也是應有之義了。總而言之,鬼仙無一不想投胎轉世,再上道途。隻可惜陰神修仙,陰氣太重,若是不能渡過三重雷劫,在心口點出一點純陽來,則不可再入六道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