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胎教,神奇但不神秘(1)(1 / 3)

1.備受關注的胎教

認識胎教

何謂胎教?單看字麵,也許有人會認為胎即胎兒,教即教育,就是“對胎兒的教育”。其實,這隻是從字義上的淺表認識,不是胎教的真正含義。我們現在說的胎教,不是局限在人類本能的傳宗接代基礎,而是更深一層地去認識包含於現代科學技術體係之一的人體科學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優生,亦即廣義的胎教。

對胎兒也能實施胎教,也許你覺得有點奇怪,深居母親腹內的胎兒對於外界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怎麼能接受教育呢?

是的,到目前為止,即使是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也無法使安居母體子宮內的胎兒直接接受教育。中醫學中廣義的“心”、“神”,指的是人的感覺、認識、精神、情緒,與現代醫學所認識的大腦舊皮質的功能是相通的。嬰兒出生前形成的大腦舊皮質,是嬰兒出生後大腦新皮質形成的基礎,隻有這個基礎發育得好,新皮質的吸收知識及形成能力、智慧的功能才得以發揮作用。大腦舊皮質發育得好,是造就孩子良好性格、優秀個性和心理品質、良好的素質及發達的智力的決定因素。沒有大腦舊皮質,人的情緒就不能穩定,接受知識的腦的新皮質就不能充分發育並達到應有的水準。胎兒時期形成的大腦舊皮質,會使母親和其腹內寶寶的心緊緊相連,使之能被美好的事物所感動,能夠接受父母之愛。

因此,我們隻能順應胎兒的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為其“修路搭橋”,為他的生存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即父母健康的身心,優美、舒適、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母體平和、安樂的心境。使胎兒的感覺器官——大腦舊皮質能受到良性的刺激,為孩子擁有智慧和好性情的未來奠定基礎,以便孕育出健康聰明的下一代。

可以說,胎教是集優生、優育、優教於一身的學問。國內外大量實踐證明,經過良好胎教後出生的新生兒,在聽力、記憶力、性格等方麵都表現出明顯的效果。

胎教的曆史起源

胎教的發源地是中國。許多古籍中均有記載。例如,2000多年前,醫書《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胎病”的論述。到了漢代,各種書籍中出現了大量有關胎教內容的記載和論述,初步形成了胎教學說。這要比希臘學者著名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提出的胎教觀點早1000多年。

胎教起源於中國,也得到了眾多外國學者的承認。早在1987年,日本幼兒開發理事會的井深大先生和千葉大學多湖輝教授等人組成的訪問團來我國訪問期間,在北京的報告會上,談到胎教在中國漢代已流傳起來,並講到在朱子的文章中就有胎教方麵的東西。而且,井深大先生的一本論述胎教的專著《零歲——教育的最佳時期》一書中也是這樣肯定的。

到了宋代,名醫陳自明有“胎教論”,對胎教進行了專篇論述;而到明代,胎教學說更進一步完善起來,成為比較係統和全麵的學說,並且在清代也產生了較大影響。例如,清代的陳夢雷等人編輯《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時,就把曆代關於胎教學說的內容彙集在一起,立為“小兒未生胎養門”,列入兒科分卷之首來加以強調。就連清代末期著名思想家康有為的著作《大同書》中,也有建立胎教院以培養聰明後代,提高人口質量的主張。

另外,中國古代著名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也對胎教有過分析論述。他通過母親心理狀態好壞對胎兒的影響,以及母親的道德修養、性格愛好對胎兒有哪些遺傳作用等,提出了對胎兒實行教育的具體方法。

胎教的目的

所謂胎教,就是從懷孕早期,盡可能控製孕婦體內外的各種條件,有意識地給予胎兒良好的刺激,防止不良因素對胎兒的影響,以期使孩子具有更好的先天素質,為孩子出生後的健康成長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由於胎兒在母腹中逐漸長大,子宮的功能狀態就構成了胎兒的成長環境,因此母親的喜、怒、哀、樂以及營養、內分泌等變化都會給胎兒的生長發育帶來很大的影響。

《胎教與美育》一書對胎教的目的與科學內涵做了詳細的解析,指出:“胎教是指改善人們的外在環境和內在環境,通過教育使母兒身心更好發展,達到優生以改善民族素質的目的”。

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胎教的重要性有了越來越深的理解,迫切需要了解胎教的內容和方法,以便為萌芽生命的發育提供最佳環境、創造最好的條件;通過控製母體內外環境,給胎兒以良性刺激,使其各方麵的潛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為出生後的全麵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達到優生的目的。

現代的胎教能夠切實教會什麼

胎教並不是指要教會胎兒什麼。所謂胎教是指胎兒教育,很多人將它看成是教給腹內胎兒某種東西。其實不然,胎教用一句話來說,是要為體內的胎兒和母體提供一個優良的環境。如果母親以一種輕鬆的心情生活的話,那麼,體內的胎兒也會因情感豐富而比較穩定。有人認為過度的緊張會影響胎兒腦部的發育,所以妊娠期間應盡量避免緊張。這裏所說的緊張不僅是指噪聲和心神擾亂,而且酒精、香煙、藥物、晝夜顛倒的生活也都會構成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