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品·牌(1)(1 / 3)

搶購法國

2010春天,央視一則關於奢侈品消費的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國遊客2009年在法國的消費總額為1億5500萬歐元,消費超過俄羅斯遊客,平均總花費中,87%花在購買包括鞋和手袋等時尚產品上。

我的第一反應是喜憂參半:憂的是中國的官太太們找到了一種新的洗錢方式。喜的是:中國人學會了一種新的投資方式;中國人開始到西方接受時尚教育了。在這種複雜的感情中,我還是為中國人購買奢侈品的行為而高興。

購買奢侈品(奢侈品一詞往往用於時裝、配飾方麵)這一行為,首先是一種投資。在頂級時裝、珠寶、手表、紅酒等方麵的投資,除了可以自己享受藝術的樂趣之外,它是一種回報率很高的投資行為。奢侈品的本質是稀缺資源與藝術的合一,稀缺資源與藝術大師們越來越少,收藏奢侈品便意味著收藏品處於不斷升值當中,奢侈品投資在西方投資者眼裏早就是高回報低風險的一種投資方式,隻不過它需要比普通生意更多的資金、更強的藝術敏感度,所以門檻也就比普通生意更高。

從另一個我更關心的角度看去,我欣賞這種奢侈品的購買。奢侈品由兩方麵構成:物質方麵與文化方麵。奢侈品之所以奢侈,因為它在物質上是稀缺資源,更因為它承載著文化傳統。購買一件奢侈品的過程,是擁有物質的過程,但更是學習、接受物質背後的文化傳統/傳承的過程,再沒有比購買奢侈品更好的學習一個國家的文化精神的方式了。擁有購買奢侈品經曆的人都知道,之所以會為一個手袋或一雙鞋子或一件珠寶而在精品店盤桓數小時,除了享受它的服務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學習:物品的質料、製作工藝、品牌傳承、品牌國的文化精髓、物品與自己的呼應……這些學習才是人們喜歡花費大量時間購買奢侈品的動力與樂趣。因此,我自己不會選擇在網絡上購物,在網絡上購物缺少了學習的樂趣與物品之間的感應。

擁有、使用奢侈品的過程,則是學習優雅、培養氣息的過程,法國文化以浪漫、優雅出名,法國的奢侈品牌也對應於這些精神,穿戴源自法國或歐洲的奢侈品,無形中對培養個人氣質、塑造個人形象非常有幫助。這也是我一向不購買中國時裝的原因。哪怕是同樣的價錢,中國時裝無法帶給人自信感、自尊與優雅,因為中國時裝隻是對西方時裝的拙劣抄襲。

2008年,《國際先驅導報》曾報道:一位法國奢侈品商在法國電視三台一檔文化節目上稱,“呼籲抵製法國貨的中國人本來就買不起,買得起的人即便呼籲他也買……中國人都是一下暴富起來,沒有品味,沒有文化。雖然買得起我們的東西,但是我們不會請他們到家裏吃飯。”

毫無疑問,這位法國奢侈品商說出了事實,奢侈品不是你買得起就屬於你的,隻有你的修養素質上升了,你才配得上品牌文化。中國人上一年度去年中國遊客的消費占法國遊客總消費的15%,較2008年的消費增長了47%。從這一增長數據,我相信,中國人正慢慢向西方學習一些優雅的、文化的、投資的東西,假以時日,中國人會從“奢侈教育”中改變“沒有品味、沒有文化”的現狀。

與其抵製日貨法貨,不如購買日貨法貨,並在購買之中與之後學習日本、法國文化中優秀的那一麵。我不抵製日貨,也不抵製法貨,我隻抵製蠢貨。

大牌們的“質量門”

先講一個“褪色門”的故事,最近媒體曰:某Louis Vuitton專賣店內,馬小姐看上了一條深藍色的牛仔褲,標價7400元,趙先生錢多燒包,立馬買下來送給馬小姐。一個月後馬小姐方穿上“牛褲”在白色真皮沙發上看電視,起身的時候,居然發現剛坐的那塊地方已經被染成了淡藍色……接下來索賠的過程嗡嗎呢叭米哞我的腦袋有點亂。在工商局介入後,Louis Vuitton專賣店方同意給他換貨或退貨。

奢侈品大牌這幾年在中國不斷遭遇“質量門”,任何一個城市抽查大牌時裝與配飾,不合格律差不多都保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並且近年來毫改善的跡象。於是,網友們罵大牌損大牌,民族主義者們抵製大牌,消費者們歎氣大牌。但是,大牌們仍然沒有退出中國的想法,相反,中國成為各大牌銷售額增長最快的國家,各精品店、旗艦店開得爭先恐後不亦樂乎。大牌的忠實粉絲們仍然保持其忠誠度,城頭並未變換大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