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庚子之役戰太行、將士衛國英名揚(3 / 3)

在清末抗擊帝國主義列強入侵的曆次戰役中,劉光才指揮忠毅軍及武功、晉威各營,連續擊敗德軍、法軍的多次進攻,並殲滅侵略軍近一千八百人。新中國成立之後,有些學者對這次戰役殲敵的數量提出質疑。

因為鴉片戰爭以來,清王朝的軍隊從來沒有取得過這樣的戰績。2000年,一位訪華的德國學者提供了一份詳細的資料證明,在1900年10月到1901年4月間,德軍在中國陣亡的有三千人,其中半數是死在進攻山西的井陘戰役中。也就是說,在井陘戰役中,僅是德軍就被擊斃一千四百人以上,而法軍被擊斃的絕對不止四百人,這實在是一個極其驚人的數字。

從1840年一直到清朝滅亡,從沒有任何一場戰役擊斃過如此多的外國侵略軍。這也是自明朝末年西方殖民者來華侵略到朝鮮戰爭爆發之前,中國軍隊一次擊斃歐洲侵略軍最多的戰役,因此,劉光才是清末抗擊帝國主義入侵的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法軍進犯,束鹿百姓怎樣奮起抗入侵?

侵掠靈壽,知縣成肇麟為何投井自盡?

獻身公益,劉光才怎樣捐田造福鄉親?

就在劉光才抗擊德法聯軍的同時,正定府其他州縣的愛國軍民也奮起抗擊侵略軍。

1900年12月16日,法國侵略軍從保定進犯束鹿(今辛集),當地村民英勇抗擊。在舊城,“外兵乘虛入,壯丁十餘人於槍林彈雨中,伺隙旁擊,奮不欲生……是晚,火光燭天,外兵一夕數警,迄明撥隊啟行……其統帥雲:‘自北京以至所過州縣,皆莫與抗,獨此區區一鄉人皆敢死,亦奇矣哉!’”可見石家莊人民具有英勇抗擊侵略的光榮傳統。

1901年三四月間,德軍出兵進犯靈壽。

在牛城村,一個德軍士兵奸淫中國婦女,被激怒的村民攛入井內,侵略軍槍殺村民兩人,焚毀房屋數十間。野蠻的德軍進入靈壽縣城後,威逼知縣成肇麟籌集軍糧肉食,要八百匹馱騾、五百隻雞、百名婦女。成肇麟寧死不屈,德軍將成肇麟拖在馬尾,繞城而跑,直至鮮血淋漓,皮開肉綻,奄奄一息。夜間,成肇麟修書一封,讓人送給正定知府江槐序。書稱:“吾人如以物資敵,無異臣子助敵以攻君父。此則不隻於心不忍,且有損大義。”為保持國家民族尊嚴和為官節操,決計用生命與敵寇抗爭到底。並附絕命詩一首:

“屈己全民命,捐軀表素懷,鄉關涉何處,孤貫鬱泉台。而後在縣衙投井而死。”

在光緒帝回京後,正定知府江槐序、直隸總督李鴻章請求對成肇麟進行褒獎,光緒帝準奏,贈成肇麟太仆寺卿,諡恭恪,並在省城保定建祠紀念成肇麟。靈壽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民殉國的知縣創建了“成公祠”,並把成肇麟殉難日——二月初一定為廟會,會期三天。每年這三天,人們自發的到縣城“成公祠”擺供上香,祭祀英烈。

民族英雄劉光才,居官四十餘年,為人仁厚,為官剛正,為將英勇。在他取得抗擊德法聯軍勝利後的第二年,回到家鄉,捐田租創辦鬥光書院和青藜書塾。新中國成立後,這兩處書院都由縣政府接管,分別改為新寧三中和白馬田中學。民國時期,劉光才解職歸鄉,繼續捐資興辦公益事業。1912年,他興辦了濟嬰局,生女孩者,給稻穀一擔,豬油三斤;又在萬象山捐租設立養源義莊,類似現在的養老院;在縣城建殘廢救濟院,收養孤寡老人及殘廢人。他還捐款修築了五十多華裏石板路,在家鄉白馬田周圍,架設觀音橋、絲線橋等四座橋梁,並修建橋亭,成為一代著名的慈善家。

這正是:

民族英雄劉光才,慷慨悲歌長風來。

井陘固關戰功赫,殺敵千餘空壯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