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欒城和趙縣的曆史上,有兩位高僧旅行家曾經在此逗留,一個是出國留學的和尚,另一個則是到中國來留學的東洋和尚。
這第一位和尚,說出來大家都認識。他就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的人物唐僧。唐僧在《西遊記》中是個小說人物,而其真實原型是唐代玄奘法師。他在到西天取經之前,曾到河北趙州來學過經。
玄奘,俗姓陳,本名陳禕,600年出生在河南洛陽偃師縣陳河村。他的父親陳惠,是一位飽學之士,陳禕受到父親良好的教育。陳禕五歲喪母,十歲喪父,幼年的他很可憐。因為他二哥到東都洛陽淨土寺出家,所以他能經常跑到寺內聽經。慢慢地,自幼聰慧的陳禕,不僅能很快地背誦經書,而且還具有很高的悟性。
隋朝大業八年(612年),全國進行考試選擇剃度的僧人。古代僧人出家,都必須經過考試,發給度牒的官文,才能具有僧人的戶籍。當時十三歲的陳禕本來是一個不許參考的小沙彌,但是他卻堅決要求參加考試。
結果,他學問出眾,從幾百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年二十七名僧人中最小的一位,法號玄奘。
隋末戰亂,洛陽淨土寺被人放火燒了。
玄奘和二哥到長安避難,不久又輾轉到了成都。622年,二十二歲的玄奘開始遊學四方。
他坐著商船順著三峽,沿江而下,輾轉到了河南,後來又到了趙州。他不遠千裏到趙州來幹什麼?這是因為唐代傳下來的各種佛教經書很多,各地高僧在理解上會有不同,就需要通過學術交流,相互溝通。趙州的道深禪師,是成實宗的高人。成實宗主要以《成實論》為經典,也被稱為“空宗”。到了唐朝,禪宗就盛行了,成實宗逐漸衰落,因為趙州道深法師的執著,所以也還很有影響。
玄奘法師到趙州向道深法師學《成實論》。在這裏,他潛心研究佛經,接觸到一些信眾,了解民間疾苦。玄奘在趙州學習十個月後,回到了京師長安。他遊曆各地和在趙州十個月的經曆,對他研習佛經、融彙佛教各宗所長,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給他留下了很多疑問。
讓玄奘感到困惑的是各位高僧引用的經典眾說不一,他查找經書發現了很多的差異。於是,他發誓要到西天取經,找到佛經的原文,為中國的佛教釋疑解惑。
為取真經,玄奘如何冒充難民偷渡西行?
身為向導,“悟空”為何失蹤下落不明?
隻身西行,唐僧如何曆萬難收“沙僧”?
626年,玄奘向朝廷申請出國留學,去西天取經。但是唐朝宮內內訌,官員們顧不上理會他。於是玄奘偷渡出國,混入逃難的災民中出關,踏上了一條坎坷的取經之路。
玄奘法師在江蘇瓜洲講經時,一個名叫石磐陀的胡人拜他為師,而且自願給他當向導。這個石磐陀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是玄奘的第一個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導,這一點和吳承恩塑造的孫悟空的形象非常吻合。石磐陀這個胡人就被稱為胡僧,而胡僧與孫悟空的俗稱猢猻諧音。與《西遊記》不同的是,這個胡僧沒有跟隨玄奘到達天竺,而是在半路上失蹤了。
玄奘孤身一人西行,曆盡艱難,越過今新疆北部。他得到過高昌王的資助,並因此與高昌王結拜為兄弟。在高昌王派來的隨從陪同下,玄奘經過阿富汗進入印度。玄奘從三十歲開始,在天竺留學十二年,成為天竺國佛學名家。
四十一歲時,他準備回國。印度戒日王邀請十八國王、七千多僧眾舉行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辯論大會並邀請玄奘在論壇上主講,會後還專門舉行了隆重的餞行儀式。當玄奘踏上學成回國的征途時,等待他的是五年的風雨磨難與艱辛。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回到長安,帶回來經像、舍利等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一百五十粒之外,共帶回佛經梵文原典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唐太宗敕令宰相房玄齡等文武百官隆重歡迎玄奘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