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龍山北側的鹿泉市南故邑,村北有一座古代城垣的遺址,古老的夯土城牆遺址至今保留著,城門的缺口依稀可見。這座古城被當地稱為“竇王城”,相傳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建立的城垣。順著這座古城向西,穿越太行山,井陘縣境內還有個村子叫竇家寨,附近村子有座卜妃墓。相傳竇家寨是竇建德的營寨,卜妃墓是竇建德愛妃卜氏的墓地。
說起隋末農民起義,還要從隋煬帝的殘暴統治說起。隋煬帝楊廣,是曆史上殘暴無德的暴君,他殺父弑兄,欺姐霸妹,臭名昭著。他大征民役,大興土木,創建洛陽城,征調民役人丁二百萬,還修築長城東西千餘裏,征用民夫百萬餘人。
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親自“安輯河北,巡省趙魏”。他頒詔征調河北十個郡州的丁男,開鑿太行山,修築馳道,一直通到並州太原,也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井陘到太原的秦皇古道,早在隋煬帝時期既已得到開發。不久,他詔發河北的工藝戶三千家到東都洛陽作為陪戶,為統治者生產紡織品、鐵器和各類工藝品。
第二年,隋煬帝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萬餘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修築了著名的南北運河。這些繁重殘酷的勞役,由於男丁不夠役用,就征調婦女充役,而且死者大半。
從大業七年開始,隋煬帝多次北征高麗,彙集五萬輛戎車集中到高陽,使河北中部成為北征高麗的軍事供應中心之一。他還調集四方兵力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集中到涿郡,使涿郡成為百萬隋軍出兵高麗的大本營,結果兵敗撤回。
不久,隋煬帝再次詔征天下兵,雲集涿郡,準備第二次發兵北征高麗,隋煬帝從河北親往遼東。禮部尚書楊玄感反叛,隋煬帝慌忙從遼東退兵。
隋煬帝駐紮在定州,改名高陽郡,坐鎮高陽半年,指揮鎮壓楊玄感叛亂和農民起義,謀劃第三次北征高麗。高陽成為臨時政治中心,河北的吏民百姓承受著苛重的徭役、兵役。為軍隊運送給養的兵甲、工具的車輛役夫不絕於道,往返在道的常有數萬人,晝夜不絕,死者相枕,使河北諸郡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慘重,民不聊生,社會危機一觸即發。
揭竿而起,竇建德能否一舉成功?
河北轉戰,長樂王如何與唐抗衡?
大將出馬,李世能否鎮壓義兵?
隋煬帝的荒淫和殘暴,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在他危害最深的河北山東等地,相繼爆發農民起義。從大業七年到大業十三年間,各地農民起義軍先後興起,攻占城垣,反抗暴政。在這些起義軍中,就有竇建德領導的河北山東起義軍。
竇建德,山東武城漳南人,世代務農,曾擔任過村一級的裏長,豪俠仗義,受到鄉裏敬重。隋煬帝募兵征高麗時,竇建德在軍中任二百人長。他目睹兵民困苦,義憤不平,抗拒東征。後來,竇建德一家被隋軍殺害,竇建德滿懷義憤,率領部眾二百人起義,先後與幾股起義軍聯合,轉戰河北。
隨後,竇建德兼並了定州一帶的起義軍,招撫隋朝一些地方官吏,成為隋末重要的農民起義軍領袖。
617年的正月,竇建德在今獻縣自稱長樂王,置官屬,標誌著隋末河北農民起義軍從分散狀態發展到統一組織、建立農民政權的階段。同年七月,竇建德在河間城南“七裏井”大敗隋朝的大將軍,斬殺隋軍萬餘人,隋朝的大將僅帶數百騎脫逃。從此,隋朝在河北的精銳部隊被消滅。
就在這一年,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率領他的子弟兵攻入長安,建立唐朝,改元武德,由此進入了農民政權與唐王朝爭霸的戰亂時期。
以前,一講到竇建德,都認為他就是隋末農民起義的領袖。其實,在他建立大夏農民政權時,隋朝已經滅亡了,竇建德的真正對手是唐王朝的李氏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