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不凡的是那3張動物裝飾的大床。在這以前出土的古墓中的壁畫裏有這種床,但均未發現實物。這是3件古怪的家具:床腳裝有飾板,床頭卻沒有。第一張床是獅頭,第二張為牛頭,第三張則是半河馬、半鯉魚的頭。3張床的上麵和周圍堆滿一包包的珍寶,有各種武器、奢侈品和衣服。有一張床的下麵是一張寶座,寶座靠背極其華麗,卡特“頗有把握地”認為這張寶座是“迄今為止埃及出土的最美麗的文物”。
最後應該提到的是4輛馬車,由於馬車太大,當年為了運進墓室已經把車軸鋸成兩段。後來盜墓賊又把車子的各種零件拋得到處都是。4匹馬都是通身用黃金包裹,車身布滿各種圖案;有的是凸起的花紋;有的用錘子敲進金皮;有的則是用彩色玻璃和寶石鑲嵌的。
1925年5月13日,34件沉重的包裝箱被裝進了小型平板貨車車廂,經過5.5英裏的輕便鐵路運往尼羅河上的駁船。就這樣,這些珍寶就循著3000年前在儀杖伴送之下運來的原路運走了,7天後到達開羅。
前廳是在2月中旬清出的,這時已騰出地方,可以進行人人企盼的下一工序,即打開兩座立像之間的第三道封閉門。隔壁房間裏有無木乃伊的謎很快就要解開了。2月17日,星期五那天,約20個經特許參觀啟封的人在前廳集合,大家情緒高漲,然而誰也不知道2小時以後會看見什麼。至此發現的珍寶已經令人瞠目結舌了,人們感到難以想象還會出現更為重要、更為珍貴的東西。
客人們有的是考古學家,有的是埃及政府官員。他們坐在椅子上,這些椅子相互緊靠著,是特地為他們準備的。卡特走上一座專為啟封修建的平台,這時室內一片沉寂。
卡特十分小心地去掉上層的封口碎石。這項工作花費了很長時間,因為碎石隨時都有可能落到門裏,給裏麵的東西造成損害。同時他還必須極力保存封戳,因為封戳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後來卡特對人談起,當時他穿透一點以後“真是按捺不住想要停止操作,向裏麵窺探一下才好”。
這時梅斯和卡侖德上前幫助卡特開封。10分鍾以後,卡特拿起一支手電筒伸進孔內,此刻周圍的人們發出一陣低聲的議論。
他隻望見一片閃光的牆壁,此外什麼也看不到。他轉動著電筒四處照耀,還是看不到頭。顯然,這堵牆擋住了門內房間的通道。這是一堵黃金鑄的牆壁。
卡特小心地快速取掉石塊,不一會兒旁邊的人也看到一片金光。後來他寫道:“隨著封石一塊塊去掉,我們幾個操作的人幾乎感覺到了後麵的觀眾的心在劇烈地跳動。”卡特、梅斯和卡侖德同時看出這堵牆究竟是什麼。呈現在他們眼前的,就是葬室的入口,那牆壁實際上是一座異常龐大而豪華的神龕的外壁。3個人看到地上有許多散落的珠子,那是盜墓人拉斷一條項鏈時落下去的,於是他們就俯身把它們一粒粒地揀起來。這使旁觀者著急了,他們不耐煩地在椅子上不時地移動著。然而卡特是一位真正的考古學家,有些東西看起來微不足道,他卻給予應有的重視。他盡管知道自己很快就會發現驚人的古跡,然而對這些珠子還是極為耐心地逐粒揀起。
這時已經看清,葬室地麵比前廳要低3.2英尺。卡特拿著一盞電燈從洞口下去一看,不錯,他是站在一座大神龕旁。這神龕碩大無比,幾乎塞滿了整個房間。卡特報告中說道,神龕和牆壁之間隻留下15.35英寸寬的甬道。甬道中到處都是殉葬品,因此行走時必須十分小心謹慎。
首先跟隨卡特進入葬室的是卡納馮勳爵和開羅古跡服務部長比埃爾·拉考。金碧輝煌的葬室使他們瞠目結舌。多次測量以後,確定神龕的尺寸為長17英尺,寬11英尺,高9英尺。龕體全部用黃金覆蓋,四麵鑲著鮮豔的藍釉飾板,上麵的圖案是各種宗教象征圖形,旨在保護死者。
這時大家共同擔心的是,盜墓者究竟是否來得及進入神龕裏麵去?他們有沒有破壞木乃伊?卡特發現,龕的東門是閂著的,而且封得很好。從這道門進去就是大龕裏麵的小龕。
3個人都放心地喘了一口氣。以前打開的房間哪一個都看得出有人進去過,但這整個陵寢的關鍵部分卻可以肯定,他們是第一個進來的。他們將會看到3000年前在這裏安放的、原封未動的木乃伊。
他們“盡可能毫無聲息地”關上龕門。龕上垂下的罩布上有閃亮的金屬飾片,罩布由於年代久遠已經變成褐色。“罩布使我們感到,我們已經來到死去的古代君主的麵前。”一時間他們覺得自己是不速之客。他們走到安葬室的另一端,發現一道矮門通往一間小房間。房間中央對著房門放著一口閃光的龕形金櫃,櫃的四麵站立著四尊守護女神像。這些女神造型優美自然,麵帶熱情和祈求的神態,簡直“令人感到看她們一眼都是一種褻瀆。……我可以毫不掩飾地承認”,卡特寫道,“我看到這些神像時情感是極為衝動的。”
卡特、卡納馮和拉考3人輕手輕腳地穿過金龕,走回前廳,以便其他人都能輪流進去一次。“我們站在前廳看著他們依次從門裏走出時非常有趣。他們個個滿臉驚奇的神色,出門後不由自主地攤開雙手,表示無法形容他在裏邊親眼看到的奇珍異寶。”
當天下午5點左右,即進入陵墓3小時以後,人們回到地麵。再次看到陽光時,“我們感到整個峽穀好像變了樣,有了一種親切的色彩。”這些考古的珍品的進一步研究工作持續了幾個季度。令人遺憾的是,一個冬季過去而研究的進展不大,因為卡納馮勳爵去世了。
隨著就發生開發協議能不能延長以及出土文物如何分配的問題,這使考古隊和埃及政府之間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後來問題交給一個國際委員會,訂出妥善的處理方案,終於使工作得以進行下去。1926年冬季展開了下一步重要工作——打開金龕,仔細地把幾層珍貴的棺槨分開,然後謹慎地對圖坦卡蒙的木乃伊進行初步的研究工作。
這一步工作沒有多少聳人聽聞的情節,但在埃及學方麵卻具有巨大的科學意義,而且工作本身還有其戲劇性的高潮。這個高潮就是研究者們在國王死去3300年後,第一次看到他的麵容的時刻。然而這個翹首以待的時刻卻是全部出土過程中令人失望的一刻,這隻能說明,任何幸運的鏈條都有它薄弱的一環。
一開始是拆除前廳和葬室之間的磚牆,隨後是拆開第一層金龕。第一層打開以後,裏麵發現還有第二層、第三層金龕。
卡特認為有充分的理由肯定第三層金龕裏就是石棺。他在回憶打開第三層金龕時寫道:“那是我們的辛勤工作過程中難以忘懷的時刻。當時我按捺著激動的情緒,小心地割斷綁索,去掉那珍貴的封口,拉開門閂,打開門。這時我看到裏麵有第四層金龕,它的花紋和第三層類似,但比第三層更為精巧……對於考古學家來說,這是難以形容的時刻!再下去是什麼?第四層金龕裏裝著什麼東西?我極度興奮地拉開最後一層金龕的門閂,去掉門上的封皮,慢慢地把門打開,裏麵裝得滿滿的……是一口碩大無朋的、黃色石英岩棺材。它是完好無損的,完全是當年那些虔敬的人們把它安葬以後的樣子。在幾層金光閃閃的龕匣陪襯之下,這是何等令人難忘的景象!棺的下端有一尊女神,她張開雙臂和雙翅托住棺腳,像是要預防有人侵犯的樣子。”卡特麵對這栩栩如生的雕像不禁肅然起敬。
從安葬室移出金龕是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一共用去84天的時間。4層金龕由80多塊零件組成,每件都很重,不好握持,而且易於損壞。
事情往往如此,在大家興高采烈之際,卻要出一兩件敗興的事情。卡特是事事要求盡善盡美的一個人。在工人們把3000年前的古物搬了家,然後進行拚裝的時候,卡特常常訓斥工人。他對當年製造這些東西的工匠的技藝非常欽佩,並且對他們組裝周密、標記部件記號的做法讚賞不已,但他對當年擔任組裝的工人卻非常不滿。
卡特寫道:“但可以明顯地看出,當年安葬的工作做得很草率,擔任最後工序的工人是非常粗心的。石棺周圍的金龕當然是這些人安放的,但由於他們粗心而顛倒了東西南北。他們把金龕的各部分倚在石棺四周的牆邊時,違反了各部分寫著的注意事項,結果在金龕裝起以後,龕門本應向西卻變成向東,下端本應向東卻變成向西。邊上的飾板也裝錯了位置,這種錯誤或許可以原諒;然而另外還有不少現象表明工作粗糙,例如組裝金龕時是用力敲的,完全不顧可能會毀壞龕麵的裝飾。黃金表麵至今可以看出銃頭一類工具敲擊的凹跡,有幾處已把花紋敲掉;工地的廢渣,如碎木片等也未加清理。”
2月3日,發掘工作者們終於看到了石棺的全貌。這是一部傑作,全棺用一整塊質地細密的黃色石英岩鑿成,長8.8英尺,寬高各4.8英尺。棺蓋是玫瑰色花崗岩做的。
絞車吱吱響著,1200多磅重的石棺蓋徐徐升起,這時那些特邀的客人們又在周圍注視了。“那龐大的石蓋升起時,周圍一點人聲也沒有。”人們向棺內看去有些失望,因為隻看到用布包裹的一個粗大的布捆。但當去掉包紮露出內棺以後,看到的景象就大不相同了。
是國王的遺體嗎?不是的。人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具“人形棺”的棺蓋,上麵仰臥著那位年幼的國王金像。那黃金像如初出熔爐一樣亮得耀眼。像的頭和雙手鑄成立體的,身體用淺浮雕,周身裝飾極為華麗。雙手交叉,握著鉤和鞭兩件王權的象征,上麵用藍釉鑲嵌。臉上表情嚴峻而淡漠,但栩栩如生。
棺上的另一件東西給卡特等人的感觸比那金像更為深刻。卡特敘述:“……然而最感人的恐怕是那富有樸素的人情味的小花環。”那花環放在前額上幾個象征符號的周圍。“這是國王死後那年輕的皇後獻給亡夫的……盡管這裏一片金光閃閃,舉目是皇家的豪華,但什麼也沒有這幾朵枯萎的花美麗。花雖枯萎,卻還能辨出顏色。這些花告訴我們,3300年不過像是從昨天到明天這樣短暫的一瞬間。這些花使我們感到了大自然,感到了埃及古代文化和我們的現代文化是一回事。”卡特寫到他在1925年冬再次進入陵寢打開石棺時,對於這些花的表述流露出同樣的感情:“這時我對這座陵寢已非常熟悉,但這絕不能消除它的神秘氣氛;我總感到墓中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聚集不散。考古學家從事開拓時盡管沉浸在具體工作中,但可以清楚地感到過去和現在的統一。”這是卡特的真實感受。科學家並不否認精神的力量,這是值得讚揚的。
開啟石棺的時刻
開啟石棺的詳細過程不及備述。這是件非常麻煩的工作,而工作場地又極為狹窄。操作時必須始終小心謹慎,保證不出差錯,吊車、滑輪出毛病,支撐木中途斷裂,都會給那些珍寶造成嚴重的損壞。棺材是三層套棺,第二層的蓋上是那位年輕的法老的金像,他身穿禮服,周身是奧賽裏斯神式的華麗裝飾。打開第三層套棺時並沒有發現更多的新東西,但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工人們覺得這些套棺重得出奇,使人難於理解。
攝影師伯爾頓拍過照片,卡特取掉花環和裹布,才弄明白棺材沉重的原因。第三層棺材長6英尺1.75英寸,厚0.15—0.21英寸,整個是純金製造的。僅這一口棺材就所費不貲了。這又是意想不到的發現。但正在人們高興時,卻又遇了令人擔心的問題。第二層套棺的裝飾花紋上已經發現粘著一種液體,現在已經幹結。粘漿中發現一條黃金和陶釉做的項鏈,清洗倒不十分困難;然而這時研究者們擔心的是,這樣大量的油類會對於屍體造成哪些損害。工人們揭開最後一層裹布,取下珠飾花紋的披肩。這些東西樣子像是完好的,但卻隨手變成了碎片。它們被保護屍體的油脂徹底腐蝕了。
盧卡斯立刻對這種物質進行分析。這是安葬時使用的一種液態或半液態的浸料,其主要成分是某種油脂和鬆香。加熱時發出焦油的氣味,但是否有焦油尚不能立即確定。人們又一次緊張起來——最後的、決定性的時刻到來了。
人們鬆下幾個黃金榫頭,然後手提金握柄移開最後一層套棺的棺蓋,露出了木乃伊。做了6年的準備工作,終於揭示了圖坦卡蒙的遺體。
卡特寫道:“每當這時刻,我的感情都很複雜,也很衝動,但無法用言語表達。”然而這位法老,這位圖坦卡蒙並非什麼重要的統治者。他死時隻有18歲。已經確定他是“異教國王”埃赫那吞的女婿,可能又是他的異母弟弟。圖坦卡蒙少年時代正值他的嶽父推行拜日教。圖坦卡蒙本人則在後來重新信奉阿蒙教。他原名圖坦卡吞,後改名圖坦卡蒙就是證明。現在知道他的統治在政治上是混亂的。有些畫麵表現圖坦卡蒙用腳踢戰俘和射倒成群的敵兵,但是他的一生曾否上過戰場都是不能肯定的。他在位的具體年代也不清楚,隻知道即位時間為公元前1341年左右。他是通過妻子得到王位的。他妻子名叫安荷森納姆,很小就嫁給圖坦卡蒙,從幾幅畫像中可看出她是一位迷人的姑娘。
從墓中許多畫麵和浮雕以及日用品來看,圖坦卡蒙給人的印象是性格比較可愛的,但是關於他的政績或作為埃及的統治者有何建樹現在一無所知,不過隻活了18年的國王大約是不會有什麼重大的成就的。卡特說,就我們所知,圖坦卡蒙一生唯一出色的成績就是他死了並且被埋葬了,這話是有道理的。
然而假如這位18歲的法老死後,他的葬儀豪華得就已經超過了西方人的想象,那麼像拉美西斯大帝和塞提一世墓葬的裝設又當如何呢?德利提到,有的陵寢裏隨便一間墓裏的東西就應該等於圖坦卡蒙墓的全部,他指的就是以上兩位法老。千百年來,帝王穀裏古陵墓中的珍寶不知有多少落入盜匪之手啊!
這位法老的木乃伊既豪華又可怕。屍體上澆灌了大量的油膏,這些油膏已經幹硬,變成黑色,把壽衣緊緊地粘在屍體上。
整個木乃伊已經變黑並且變了形,但頭部和肩部蓋著的一個黃金麵罩卻金光閃閃,顯出帝王的尊嚴。黃金麵罩和木乃伊的雙腳沒有粘上黑油。
第二層棺是木棺,第三層是金棺,套在木棺裏。人們幾次努力把它們分開但沒有做到,最後把整個棺材加熱至華氏932度,費了很大力氣才成功了。移出木乃伊以後,金棺用錫片套起加以保護。
下一步工作是檢查木乃伊。就人們所知,這是帝王穀裏3300年未經觸動的唯一的一具木乃伊。檢驗結果表明一個事實,卡特對此有下麵的論述:“我們遇到的情況代表一種嘲弄性的現實——當然這種現實也許還有待研究——竊賊為了掠奪而把木乃伊拖出,僧侶為了保護而把木乃伊藏起,他們都至少對木乃伊起了保護作用,使它們早日脫離那種浸泡屍體的油脂,沒有遭受腐蝕。”木乃伊被竊時往往遭受破壞——假如盜竊者不是僧侶的話,但即使破壞以後的木乃伊也比圖坦卡蒙的遺體好些,木乃伊已經腐爛,這是圖坦卡蒙墓中唯一真正令人失望的事情。
11月11日上午9時45分左右,解剖學家德利醫生剪開了木乃伊的外層包裹布。除臉部和雙腳未粘油脂外,整個木乃伊已經壞得不成樣子。油脂所含的鬆香的氧化作用造成一種燃燒現象,不僅毀壞了裹屍布,連肌肉和骨頭也都燒成了焦炭。有些地方如雙腿和臂部下麵的黑殼極硬,隻能用鐵鑿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