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強大的諾曼援軍(3 / 3)

準備如此良好,穿戴如此好甲胄的東方諾曼騎士,是肯定要比他們那些在歐洲的同伴強大的。

兵種名稱:阿羯騎兵(四級兵)。

武藝:11。

強擲:7。

控弦:18。

耐力:11。

健步::5。

馬術::9。

騎射::12。

武器熟練度。

單手武器:250。

雙手武器:110。

長杆武器:280。

弓箭:390。

弩:100。

投擲武器:250。

介紹:阿羯人雖然現在生活在中亞地區,但他們最早卻是東胡部落,生活繁衍在整個亞歐大陸的最東端,在匈奴興起征服東胡後,阿羯人成為匈奴族的戰奴,所謂戰奴,原本是炮灰之意,就是在匈奴族與敵交戰前,排在最前列衝鋒陷陣,抵擋箭矢,消耗敵人體力的部隊。

在那時成為匈奴人戰奴的東胡部落很多,但奇跡的是,隻有阿羯部落最後生存下來,而且經過一場場血腥戰鬥後,阿羯部也是發生蛻變,從當初在栗末水流域無憂無慮放牧遊獵的小部落,逐漸成長為一個強悍嗜血的凶蠻部族。

正好在那時,匈奴帝國內部發生一場因為爭奪匈奴單於之位而爆發的內亂,阿羯人在這場綿延二十多年的內亂中,並無做出過任何壯舉,但等內亂平息後,新的匈奴單於繼位後,不再信任挑起內亂的與他有血緣的那些親屬部落,反而是開始重用像阿羯人那樣,原本在匈奴帝國內中地位極低,還是奴隸身份的部族,阿羯人開始擺脫奴隸身份,得到長足發展。

但很快,匈奴帝國就與大漢帝國的全麵戰爭爆發,已經蛻變的阿羯人驍勇,為匈奴帝國立下汗馬功勞,但也因為殺戮漢軍和漢民太多,從此與大漢帝國解下血海深仇,所以在大漢帝國取得漢匈大戰的最後勝利,其他匈奴從屬部族,甚至是匈奴人本身都投靠了大漢帝國,但唯有曾經虐殺漢軍戰俘,屠過漢地城池的阿羯人無法投向大漢帝國。

匈奴帝國分崩離析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阿羯人為躲避漢人的追討,隻能是在苦寒的漠北之地遊牧,隨後在東方又一個遊牧民族鮮卑族崛起,阿羯人立即就是投向與他們一同出東胡係的鮮卑部,甘當鮮卑部的鷹犬,充當鮮卑人入侵漢地的急先鋒,一路燒殺搶掠,讓他們與漢帝國結下的仇恨更深。

胡虜無百年之運,鮮卑興起一陣後,很快便被漢帝國擊敗瓦解,阿羯人又馬上成了無根之萍,隻能在茫茫草原上東躲西藏,防備漢軍的報複,隨後北亞草原上又是興起數個強盛的遊牧部落,阿羯人為自保都是一一投靠,但那些遊牧部落最後都是在與漢帝國的鬥爭中失敗,阿羯人一直在悲慘的失敗,直到突厥人興起,阿羯人才終於可以暫時擺脫大漢帝國這個噩夢。

因為阿羯人成為了突厥可汗獨領的宮帳部落,而且被從貧瘠的漠北遷徙到富庶的中亞地區,但隨著突厥汗國的分崩離析,和重新複興的大漢帝國軍隊重新進入中亞地區,重建安西大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阿羯人的在中亞作威作福的好日子立即到頭。

為躲避漢軍,阿羯人拚命的往西麵遷徙,最後在裏海南岸定居,忍氣吞聲的生存,又過了兩三百年後,隨著第十一次東征十字軍的到來,阿羯人終於是找到了與他們臭味相投的最後主子諾曼人。

阿羯部落即便最鼎盛時期,也是一個隻有兩三萬邑落的小部落,能夠作戰的男丁剔除老弱後,至多四五千人,但阿羯男子個個都是驍勇絕倫的精悍騎士,尤其盛產精銳騎射手,不知因為是基因遺傳,還是擁有隱秘的別人不知道的特殊訓練手法,阿羯部產出射雕者的比例是諸草原部落中最高的。

阿羯輕騎是最精銳的弓騎,在中亞凶名在外,它們能在飛馳的奔馬上,嫻熟使用各種如奔射,側身射和曼古歹射箭術的騎射之法,而且箭無虛發。

阿羯輕騎在中亞最經典的一戰,就是當初在未歸附諾曼人前,受裏海南部一位波斯王公雇傭,奉命抵擋十字軍,在對陣兩千倫巴蒂重裝騎士時,阿羯輕騎僅憑手中的騎弓,還有他們百步穿楊的箭術,將兩千名倫巴蒂重裝騎士擊潰,有超過一千四百名倫巴蒂重裝騎士慘死在阿羯人的弓箭下,等十字軍後續援軍趕到收屍時,驚訝的發現那些戰死的倫巴蒂重裝騎士,統統隻有兩個地方中箭,那就是沒有金屬甲胄保護的麵門和咽喉,阿羯人的騎射之精準,讓人不寒而栗,其它弓騎部隊稱其箭無虛發,是恭維,但這樣稱呼阿羯騎射手們,就不是虛偽的褒獎了,而隻是實事求是的道出了事實。

現在阿羯輕騎的裝備,與這時代的其它專業弓騎差不多,都是騎著速度極快,易於操控的戰馬,裝備圓盾、彎刀、長矛,穿著比較輕便的鑲甲或是鏈甲,基本上在武器裝備上與別家弓騎並無二致,除了他們的那一把騎弓。

阿羯人原本的騎弓並無任何特異之處,與其它草原弓騎的差不多,但自從他們來到中亞後,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得到來自印度的幾種特殊植物,重造弓身和弓弦後,便製造出一種異常強力,最遠射程能達到一百六十米的騎弓,人們稱之為為阿羯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