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毒殺力驚人的氫氰酸(2 / 2)

此外,戰爭期間,美國重新對與氫氰酸同一類的氯化氰毒劑進行了全麵檢驗鑒定,進一步證實其具有很強的穿透麵具能力。同時對路易氏氣重新評價,優化了芥子氣的生產過程,並提出了采用膠黏劑及芥、路混合使用的新方法。

知識點

“沙林”毒劑

人們也許並不陌生,1995年的3月21日,在日本東京地鐵站發生了一起轟動世界的毒氣事件,造成5000多人中毒,其中12人死亡。事件發生後日本國內一片恐慌。警方全力偵查,證實為奧姆真理教所為,當即逮捕了真理教頭目,並進行了公開審判,將真相公之於世。恐怖分子使用的是什麼毒劑能造成如此大的傷害呢?這就是“沙林”毒劑。

沙林,學名甲氟膦酸異丙酯,國外代號為GB。它也是無色、易流動的液體,有微弱的水果香味。其爆炸穩定性大大優於塔崩,毒性比塔崩高3~4倍。由於它的沸點低,揮發度高,極易造成戰場殺傷濃度,但持續時間短,屬於暫時性毒劑。沙林主要通過呼吸道中毒,在濃度為0.2~2微克/升染毒空氣中,暴露5分鍾即可引起輕度中毒,產生瞳孔縮小、呼吸困難、出汗、流涎等症狀,可喪失戰鬥力4~5天。作用15分鍾以上即可致死。當濃度達到5~10微克/升時,暴露5分鍾即可引起中毒以致死亡。

延伸閱讀

普魯士藍的來曆

普魯士藍,是一種古老的藍色染料,可以用來上釉和做油畫染料。關於普魯士藍的來曆有這麼一個說法:

18世紀有一個叫狄斯巴赫的德國人,他是製造和使用塗料的工人,因此對各種有顏色的物質都感興趣。總想用便宜的原料製造出性能良好的塗料。有一次,狄斯巴赫將草木灰和牛血混合在一起進行焙燒,再用水浸取焙燒後的物質,過濾掉不溶解的物質以後,得到清亮的溶液,把溶液蒸濃以後,便析出一種黃色的晶體。當狄斯巴赫將這種黃色晶體放進三氯化鐵的溶液中時,便產生了一種顏色很鮮豔的藍色沉澱。狄斯巴赫經過進一步的試驗,這種藍色沉澱竟然是一種性能優良的塗料。

狄斯巴赫的老板是個唯利是圖的商人,他感到這是一個賺錢的好機會,於是,他對這種塗料的生產方法嚴格保密,並為這種顏料起了個令人捉摸不透的名稱——普魯士藍,以便高價出售這種塗料。德國的前身普魯士軍隊的製服顏色就是使用該種顏色,以至1871年德意誌第二帝國成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仍然沿用普魯士藍軍服,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方更換成土灰色。

後來一些化學家才了解普魯士藍是什麼物質,也掌握了它的生產方法。原來,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鉀,牛血中含有碳和氮兩種元素,這兩種物質發生反應,便可得到亞鐵氰化鉀,它便是狄斯巴赫得到的黃色晶體,由於它是從牛血中製得的,又是黃色晶體,因此更多的人稱它為黃血鹽。它與三氯化鐵反應後,得到六氰合鐵酸鐵,也就是普魯士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