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會生病的人造器官(2 / 2)

人工皮膚是在治療燒傷皮膚中的一種暫時性的創麵保護覆蓋材料,其主要作用有三個方麵:①防止水分與體液從創麵蒸發與流失;②防止感染;③使肉芽或上皮逐漸生長,促進治愈。人工皮膚有纖維織物類和膜類等不同類型。纖維織物類人造皮膚的織物層由聚酰胺、聚酯、聚丙烯等合成纖維材料製成,織物表麵呈特殊的絲絨狀或毛絮狀,目的是使人體組織可以長入其中並固定。人工皮膚的基層由矽橡膠等材料製成(厚度約0.25mm),將表麵層與基層複合後,再經抗生物處理,即可得人工皮膚。三層複合的人造皮膚,外麵兩層都用聚酰胺製成絲絨狀,中間層是用聚氨酯、聚矽氧烷製成的,以防止細菌侵入和水分蒸發。這種結構便於組織長入和防止形成死腔,它與創麵結合速度較快,結合強度高,治療燒傷的效果極好。

發展人工器官是20世紀醫學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當今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課題,許多化學上的原理,以及許多高分子材料的研製,正是解決這一課題的重要基礎。

知識點

賽璐珞

賽璐珞是一種合成樹脂,是曆史上最古老的熱可塑性樹脂,以硝化纖維和樟腦等原料合成。是早在1855年由英國人亞曆山大·帕克斯(1813—1890)發明。於1870年由美國製造公司登錄商標時被命名為賽璐珞。1880年起,賽璐珞被用作幹板的替代品,當照片、膠卷使用。代表性製品為乒乓球、人偶等。因能夠簡單成形,它被作為象牙的替代品開發。缺點為其極易燃,有著經過摩擦等容易著火的不耐久性,因此現在已經鮮有使用,但乒乓球仍然使用此材料。歐盟於2006年10月26日公告,禁用於製造玩具。

延伸閱讀

理想中的人工鰓

科學家們對魚類進行了研究,發現魚之所以能生活在水裏,是因為魚具有鰓這一特殊的生理構造。鰓能將水中所含的氧分離出來供魚類生存需要,同時將魚體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鰓排出,這樣來完成魚的呼吸循環,使魚類能在水中生存。人類身上沒有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器官,我們能否製造出一個這樣的鰓來呢?

科學家在研究生物結構時發現,生物的基本生命單元是細胞。細胞膜能將營養物質析出並讓它滲到細胞裏去,也能將人體排出的廢物通過它趕出來,細胞膜在維持生命的新陳代謝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科學家在研究矽的有機化合物中,發現有的矽有機化合物可以製成很薄的薄膜,這種薄膜具有生理功能:將它做成一個容器狀的立體放入水中後,它能從水裏分離出氧氣,並將氧氣吸收到自己的立體空間中來,同時,它還可以從容器內向外分離析出二氧化碳氣體。這一重要的發現,促進了科技工作者對這一類材料的研究。但是,從實驗到實用的路程是漫長的,隻有那些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