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又名三原子氧,俗稱“福氧、超氧、活氧”,分子式是O_3。臭氧在常溫常壓下為淡藍色的氣體,伴有一種有魚腥臭的味道。臭氧的穩定性極差,在常溫下可自行分解為氧氣,因此臭氧不能貯存,一般現場生產,立即使用。臭氧是目前已知的一種廣譜、高效、快速、安全、無二次汙染的殺菌氣體,可殺滅細菌芽孢、病毒、真菌等,並可破壞肉杆菌毒素,可殺滅附在水果、蔬菜、肉類等食物上的大腸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菌、黃曲黴菌、鐮刀菌、冰島青黴菌、黑色變種芽孢、自然菌、淋球菌等,也可殺死甲、乙肝等傳染病毒,還可以去除果蔬殘留農藥及洗滌用品殘留物的毒性。臭氧能殺死病毒細菌,而健康細胞具有強大的平衡係統,因而臭氧對健康細胞危害較小。
臭氧是大氣中的一種自然微量成分。它在空氣中的平均濃度,按體積計算,隻有3%,且絕大部分位於離地麵約20千米的高空。在那裏,臭氧的濃度可達8%~10%,人們把那裏的大氣叫作臭氧層。
紫外線從多方麵影響著人類健康,人體會發生如曬斑、眼病、免疫係統變化、變態反應和皮膚病(包括皮膚癌)等;紫外線可削弱光合作用,嚴重阻礙各種農作物和樹木的正常生長……臭氧層可以抵禦紫外線的侵襲。然而氟利昂的過量排放卻造成了臭氧空洞,嚴重危害人類。
為了防止臭氧空洞進一步加劇,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1990年各國製定了《蒙特利爾議定書》,對氯氟烴的排放量規定了嚴格的限製。世界上還為此專門設立了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由此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受到保護的臭氧應該越多越好,其實不是這樣。如果大氣中的臭氧,尤其是地麵附近的大氣中的臭氧聚集過多,對人類反而是個禍害。這些臭氧是從哪裏冒出來的呢?同鉛汙染、硫化物等一樣,它也是源於人類活動,汽車、燃料、石化等是臭氧的重要來源。在車水馬龍的街上行走,常常看到空氣略帶淺棕色,又有一股辛辣刺激的氣味,這就是通常所稱的光化學煙霧。空氣中臭氧濃度在0.012毫升/升(百萬分之一)水平時——這也是許多城市中典型的水平,能導致人皮膚刺癢,眼睛、鼻咽、呼吸道受刺激,肺功能受影響,引起咳嗽、氣短和胸痛等症狀;空氣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毫升/升,入院就醫人數平均上升7%~10%。原因就在於,作為強氧化劑,臭氧幾乎能與任何生物組織反應。當臭氧被吸入呼吸道時,就會與呼吸道中的細胞、流體和組織很快反應,導致肺功能減弱和組織損傷。對那些患有氣喘病、肺氣腫和慢性支氣管炎的人來說,臭氧的危害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