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是中國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位賢君。姓伊祁氏,名放勳,號”陶唐“。”堯“是後人對他的諡稱,習慣上稱其為”唐堯“。
在傳說中堯是為古老的華夏大地作出巨大貢獻的人。據說他命羲、和二氏用曆數之法觀測天象,製定曆法,將一歲確定為366天,並以置閏的方法校正四時,用以指導農業生產。另外,堯還知人善任,推舉精通農作物種植的”棄“作為”農師“,推廣麻、菽等播種技術。還有,他首創”軍事民主製“,凡是遇有對外作戰、對內鎮壓奴隸反抗的大事,統統交給氏族大會討論。
更重要的是,作為最高統治者,堯不貪戀王位,他認為自己該退休了,想把王位讓給別人。便谘詢分掌四時和方嶽的官員”四嶽“,”四嶽“趕忙推薦了一位名叫舜的人。堯也聽說過舜的賢名,知道他曾”耕曆山,漁雷澤,陶河濱“的光榮曆史。但仍不放心,接下來對舜又經過三年的嚴格考核,這才主動讓位於舜,命其攝位行政,執掌大權。舜也確實不負所望,他巡行四方,體恤民情,果斷地除掉了鯀、共工、騅兜和三苗四人,受到人們的廣泛稱頌,造就了又一位賢明之君。晚年的大舜也仿效堯的做法,實行選賢傳位,經過谘詢”四嶽“,又把自己的寶座轉讓給了大禹。大禹繼位之後,洪水遍地,民不聊生。大禹勞身焦思,胼手胝足,薄衣食,卑宮室,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導流入海,製服了滔天洪水,使廣大人民安居樂業。禹退位時又舉薦皋陶為繼承人。不料皋陶短命,再把王位轉讓給伯益,這就是傳說中的部落聯盟推舉領袖製度,史稱”禪讓“。
有關禪讓製度的記載,最早見之於《尚書·堯典》。其中載有”堯舜禪讓“之事。《大禹謨》中也有”舜禹禪讓“的記載。孔子的《論語·堯曰》同樣載有這種開明的製度。可是,這些古籍所記,也隻是傳說中事。所以早在戰國時期對此就已議論紛紛,有的讚成,有的否定,也有的模棱兩可,還有的一人持有兩種說法。這樣,上古時代有沒有禪讓製度,就成了曆代爭論不休的問題。
按照《尚書》的說法,堯在位70年,已經86歲,身體實在支持不了,要找王位繼承人。經過”四嶽“們的熱烈討論,一致推舉丁鯀。此人家在有崇,號崇伯,很有把子力氣,且有服眾才能。堯讓他治理危害極大的洪水。鯀用築堤防水的辦法,九年時間也不奏效,被舜怒而殺死在羽山。”伺嶽“覺得舜是英雄,遂重新推舉舜來繼承王位。並特意舉出理由說,舜不僅具有多方麵的才能,還是一位難得的孝子。他有瞎眼的父親和狠心的後母,舜能善待兩位老人,同時和常常欺負自己的弟弟也能友好相處。堯讓人細細訪查,結果舜比”四嶽“介紹得還好,於是放心讓他繼承了王位。舜在位期間,鯀的兒子大禹終於治水成功,舜主動讓位給禹。後來禹又準備傳位給伯益,然而遭到老百姓的普遍反對,一致要求由禹的兒子啟來當接班人,啟也就毫不客氣地麵南而坐,流傳了幾代的禪讓製度終結,從此開始了”家天下“的統治先例。
對於這種禪讓製度,《墨子》、《竹書紀年》、《呂氏春秋》、《史記》等都作了明確肯定。此外,在其他一些史料中也介紹或肯定了上古時期這種開明的政治製度。
比如,在佚名的《竹書紀年》中明確講到,舜在位十有四年,這天樂工們正在興致勃勃地演奏音樂,突然”……天大雷雨,疾風登屋拔木,桴鼓播地,鍾(石)亂行,舞人頓伏,樂正狂走“。聰明的大舜感應上天之意,認為到了該讓王位的時候了。於是,”舜乃設壇於河,依堯故事。至於下昃,榮光休至,黃龍負圖,長三十二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緣錯,其文言:‘當禪禹!’“這種挑選接班人的做法雖然有些迷信,但說明舜是認真實行了禪讓製的。
禪讓製不僅僅是種傳說,而且已經進入了現實政治領域,據《戰國策》記載,燕國就進行過一次禪讓行動。當時的燕王噲因為健康原因,不想繼續擔任國君職務,然而又不甘心默默無聞地退位,想要留個美名,於是在一些說客的慫恿下,果斷地把王位讓給了寵臣子之。這種做法激怒了燕國太子,他一邊怨恨父王的糊塗,一邊準備造反,於之毫不手軟地殺掉了太子。這一來弄得國內大亂,齊國乘機伐燕,噲和子之都被殺掉,燕國差一點滅亡。燕王噲的禪讓舉動盡管沒有成功,但他還是走出了改變世襲製的實際步驟。
關於古代禪讓製的記載,在出土的郭店竹簡中也可得到證實。這批竹簡上的文字,距孔子生活的時代不遠,是較為接近孔子的學者的著述,其中的《唐虞之道》對於禪讓製有詳細論述:
”唐、虞之道,禪而不傳。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禪而不傳,聖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至致也。故昔賢仁聖者如此,身窮不貪,沒而弗利,窮仁矣。必正其身,然後正世,聖道備矣。故唐虞之道,禪也。“由此可見,堯、舜二帝實行禪讓而不傳子,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原因在於把利天下看做是第一位的,決不自私自利,這就是最大的仁。禪讓而不傳子,是聖人的最高思想境界。聖人隻有先正自身,然後才可以正世,所以,在政治製度上實行禪讓,就是實現聖治的前提和基礎。郭店竹簡中的這些文字與孔子的觀點如出一轍,這也可以作為古代禪讓製存在的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