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什麼時候產油了呢?日本人判斷:1964年。因為王進喜在這一年參加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如果大慶油田不出油,王進喜是不會當選為人大代表的。
日本人還準確地推算出大慶油田井的直徑大小和大慶油田的產量,依據是《人民日報》一幅鑽塔的照片和《人民日報》刊登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把當時公布的全國石油產量減去原來的石油產量,簡單之至,連小學生都能算出來——日本人推算出大慶的石油產量為3000萬噸,與大慶油田的實際年產量幾乎完全一致。
有了如此多的準確情報,日本人迅速設計出適合大慶油田開采用的石油設備。當我國政府向世界各國征求開采大慶油田的設計方案時,日本人一舉中標。
目標識別法要求我們深入了解某一事物的特性,並根據這一特性進行一步步的判斷,直至最終接近問題的核心。這種方法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便衣警察在公共場合抓小偷,也是通過小偷的典型舉止和貪婪、詭秘的眼神來判定和跟蹤的。警察了解這些特殊表現,在執行任務時就會有意識地按一定的模式去搜索目標。
目標識別法是女性成事不可缺少的一種必備思維,不管你的思維放開到何種程度,也不能離開主題,最終都得有個思維收斂點。隻有找到這些思維收斂點,才能有助於我們為信息的歸屬樹立一個個明確的“靶子”,你才能成功地到達目的地。
有一種創意叫“加一加”
海曼是美國佛羅裏達州的一名窮畫家,平時非常用功,但由於他畫技不高,又沒有名師指點,所以一直沒能成名,生活十分貧苦。不過海曼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
有一天,海曼在專心作畫。畫著畫著,他發現某處需要修改一下,於是他放下筆,好不容易在淩亂的工作室中找到一塊橡皮,可擦完後,又發現鉛筆不見了。這使海曼十分惱火,於是他便用絲線將橡皮係在鉛筆上,繼續作畫,這樣用起橡皮來就方便多了。可是沒用幾下,橡皮就掉了下來。
這樣掉了幾次後,海曼的牛脾氣又上來了,他索性連畫也不畫了,專門想辦法來固定鉛筆上的橡皮。最後,海曼終於想出了用薄鐵皮將橡皮固定在鉛筆尾部的好辦法,這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帶橡皮的鉛筆。
接著,海曼又將這一小發明申請了專利。著名的RABAR鉛筆公司知道了海曼的發明後,十分感興趣,便用55萬美元買下了這一專利。海曼也由一個窮畫家變成了大富翁。
故事體現的是一種“加一加”的組合方式。“加一加”就是將雙眼射向各種事物,努力思考哪幾種事物可以組合在一起,從而產生新的功能。環顧辦公室的用品、住宅裏的用具,純粹單要素的物件很少,大部分是複合物。社會的進步,永遠離不開“加一加”視角。
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物品都是“加一加”視角的產物,例如旅行途中的行李箱,最早都是手提的,東西少無所謂,但是東西多,特別是裝有書或飲料等,箱子會變得很重,力氣大的男性提起來都比較吃力,嬌弱的女士就更不用說了。但是,如果能夠在箱子底下裝幾個輪子,把“提箱子”改成“拖箱子”,就會容易很多。大箱子拖起來比較容易,小一點兒的箱子人得貓著腰才能拖,還不如直接提著呢,這又怎麼辦?再在箱子上加個伸縮拉杆,問題不就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