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智慧篇 低調是一種格調(2)(2 / 2)

許多年後,三個孩子中一個成了一家工廠的主人,一個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個則成了大學教授。每年的春天,他們都會從不同的地方趕來,與房太太相聚在一起。

房太太就是“得理讓三分”的典範。

“人活一口氣,佛爭一炷香。”這是一個人在被人排擠,或者被人欺侮時,經常說的一句急欲“爭氣”的話。

其實也未必如此,試想一下,一個人究竟能有多大的氣量?大不了三萬六千天,這還是極少數。

就像古代名人張英說的那樣:“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千裏捎書為堵牆”,卻不如“得饒人處且饒人,讓他三尺又何妨”。這方麵,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得理不讓人,無理攪三分。”這是普通人常犯的毛病。

其實,世界上的理怎麼可能都讓某一個人占盡了?所謂“有理”、“得理”在很多情況下也隻是相對而言的。

凡事皆有一個度,過了這個度就會走向反麵,“得理不讓人”就有可能使自己變主動為被動。反過來說,如果能得理且讓人,就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氣量與水平。給對手或敵人一個台階下,往往能贏得對方的真心尊重。

一個人不僅要自己的胸懷寬廣,度量恢弘,更要注意別人的自尊。

一個人如果損失了金錢,還可以再賺回來;可一旦自尊心受到傷害,就不是那麼容易彌補的了,甚至可能為自己樹起一個敵人。“得理且讓人”就是要照顧他人的自尊,避免因傷害別人的自尊而為自己樹敵。

第三章 能幹不如會幹,做事講究策略

任何時候都要給自己留條退路

“不給自己留退路”,這作為破釜沉舟、一往無前的精神體現是無可厚非的,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充滿了變故與無常,勇往直前固然可敬,但也可能因此被撞得頭破血流,最終走到山窮水盡處。所以愛迪生就曾倡導:“如果你希望成功,就以恒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謹慎為兄弟吧!”

美國田納西州有一位秘魯移民,他在他的居住地擁有6公頃山林。在美國掀起西部淘金熱時,他變賣家產舉家西遷,在西部買了90公頃土地進行鑽探,希望能找到金沙或鐵礦,他一連幹了5年,不僅沒找到任何東西,最後連家底也折騰光了,不得不又重返田納西。

當他回到故地時,發現那兒機器轟鳴,工棚林立。原來,被他賣掉的那個山林中就有一座金礦,新主人正在挖山煉金。如今這座金礦仍在開采,它就是美國有名的門羅金礦。

一個人一旦孤注一擲地丟掉屬於自己的所有東西,就有可能失去一座金礦。

做事留有餘地,給自己留一條退路,就不至於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事情做盡做絕,如同話說盡說絕一樣,不是傷人就是被別人傷。當事情做到盡處,精力全部耗盡,想要改變就難了。

有一位慈祥的師傅,把全身之術盡數傳給了一個性情暴戾的惡徒,惡徒學藝出師,不思圖報,反倒認為留著師傅多了一個競爭對手,便憑著年少勇力跟師傅決鬥,最後達到了自己罪惡的目的。

與此相反的一個例子是貓與老虎的故事。傳說貓曾做老虎的老師,教它諸般發威、怒吼、卷尾、剪、撲之技,但貓思慮老虎比自己龐大若幹,若日後它欲反撲於我該怎麼辦?遂保留了一手爬樹的技巧,果然老虎不久就翻臉了,怒欲撲食貓老師,貓老師便嗖地躥上樹頂,老虎抬頭張望,無計可施。

由此兩例可見,倘若師傅留一手,也就是給自己留條退路,也不致身處慘境,慈善反而為慈善所害。

永遠都留一手,就會使人保持一些神秘感,形成一種不可知、不可測、不可估量的力量,本身也就成了另外一種力量。

杯子裝滿了,當然再也倒不進去了。在所有事物中都有所保留,以便容納些“意外”,給自己留後路,留下回旋的餘地。任何時候都給自己留條退路,才不至於“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