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中老年常見疾病的預防與治療(10)(1 / 3)

硬化劑注射和壓迫療法適用於單純型病變,亦可作為手術的輔助療法,以處理剝脫不盡的曲張靜脈。常用的硬化劑如5%魚肝油酸鈉、酚甘油液(2%酚溶於25%~30%甘油液中)等。注射時,病人取平臥位,選用細針,針頭進入靜脈後,在穿刺點上、下,各用手指向近遠側壓迫,使受注射靜脈段處於空虛狀態。一處注射硬化劑05ml,維持手指壓迫一分鍾,局部換用卷起的紗布墊壓迫,自足踝至注射處近側穿彈力襪或敷用彈力繃帶後,立即開始主動活動。維持壓迫的時間,大腿部1星期,小腿部6星期左右。

手術療法這是處理下肢靜脈曲張的根本辦法。凡是有症狀者,隻要沒有禁忌證,如手術耐受力極差等,都應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基本上分三種:①高位結紮大隱或小隱靜脈;②剝脫曲張的大隱或小隱靜脈;③結紮功能不全的交通靜脈。對剝脫不盡而殘留的曲張靜脈,可輔用硬化劑注射和壓迫療法。

下肢靜脈曲張防治操

據研究認為,遊泳是防治靜脈曲張的最佳運動方式,因為此時機體壓力得到減輕,而水的壓力則有助於增強血管彈性。但遊泳鍛煉常因條件製約。俄羅斯國家體育科學院康複教研室的運動醫學專家編製了一套腿部運動體操,經常練習,有助於保持下肢靜脈血管的良好舒張性,減輕血流的衝擊,對改善下肢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況,恢複受損血管的功能大有好處。該康複操共分10節。

膝伸屈運動取仰臥位,頭部墊一小枕頭,雙腿繃直,雙手掌心朝上枕於頭下。雙腿膝關節依次微微抬起、放下,做屈張練習,左右腿分別各乍6~8次。

抬腿運動姿勢同上。雙腿並攏,兩腿依次抬起呈45度角,各進行4~5次。

3分腿運動

姿勢同上。雙腿繃直,在緩緩吸氣的同時,盡可能地向兩側分腿,再呼氣,並攏雙腿,反複4~6次;彎曲雙腿,膝蓋盡可能分向兩側壓去,後再並攏,伸直雙腿,回到原來的準備動作,如此進行6~8次。

腿上運動取仰臥位,頭部墊小枕頭,雙腿繃直,雙手置於身體兩側。先舉起右腿,在空中停留數秒鍾後放下,再以左腿重複上述動作,交替進行4~6次。

擺動腿運動姿勢同上。雙腿繃直,依次上舉後左右擺動;冶起雙腿,模仿騎自行車的動作,前後擺動,各進行4~5次。

側分腿運動姿勢同上。繃直雙腿,左右依次最大幅度地側分腿,腿勿抬起,各進行4~6次。

腿側圓周運動姿勢同上。抬起一側腿,在空中做圓周動作,再換另側腿做同樣動作,各進行8~10次。

側抬腿運動先取右側臥,右手枕於頭下,左臂沿軀伸展。左腿伸直,向上抬起6~8次;身體再取左側臥,重複上述動作。

膝側後擺運動先左側臥,左手枕於頭下,右臂沿軀體伸展。右腿彎由,膝蓋向腹部貼近,後再伸直,用力後擺,如此反複6~8次;身體轉取右側臥,重複上述動作。

側踢腿運動先取左側臥位,右腿伸直,腿用力向前踢,後再用力向後擺,身體彎曲,如此反複6~8次;身體再轉向右側臥,用左腿重複上述動作。

以上運動,每天操練1~2次,做完運動澡後,人取仰臥位,把手置於腹部,深吸氣收腹,再呼氣放鬆,進行2~4次。

下肢靜脈曲張預防小措施

易患下肢靜脈曲張的人群如交通民警、教師、車工和強體力勞動者,以及孕婦和體形高大粗壯的人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簡便易行的措施,預防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生。

(1)平時要多作雙腿上下擺動或蹬夾練習,多作腿部按摩。

(2)站立時,不要總用兩條腿一起支撐全身重量,可有所側重,讓兩條腿輪換休息。站立時,要經常踮起腳來,讓腳後跟一起一落活動,或經常進行下蹲練習。上述動作都能引起小腿肌肉強烈收縮,減少靜脈血液積聚。

(3)挑擔負重或軍人行軍前,先將腿腳墊高,用彈性繃帶將小腿綁紮,能防止下肢靜脈淤血擴張。綁紮時,應從踝部向上綁紮,並盡量紮得稍緊一些。

(4)每晚睡覺前,要養成用熱水洗腳的習慣,忌用冷水洗腳。用熱水洗腳,能消除疲勞,有利睡眠,更能活血化淤。

注意事項

(1)參加體育鍛煉,增強全身體質。經常活動下肢,適當抬高患肢,不要久站久坐,力戒擔負重物。

(2)注意保護患肢,切忌碰撞損傷。每晚用溫水熱敷兩腿,睡時墊高患肢,使之高於心髒水平。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

(3)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多進新鮮蔬菜、水果等,可選食山楂、油菜、赤小豆等活血之品,還可選食牛肉、羊肉、雞肉等溫性食物,以溫通經絡。忌食辛辣刺激、魚腥發物等,不要吸煙。

(第八節)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又稱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神經係統疾患,通常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目前研究認為,其病因是大腦中的黑質神經元變性受損,其合成的多巴胺(一種腦內傳達信息的化學物質)減少,不能維持調節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