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曹操並沒有從地球上消失。這次東逃,成了曹操一生中新的起點。不但自己的命運因此改變,整個大漢帝國的命運也將風雲變色。
一路的逃跑無疑是喪魂落魄的。
沿途所經,一張張通緝令狗皮膏藥般貼滿牆:曹操,男,字孟德,三十五歲,中等身材,略帶胡腮。因觸犯了太尉董,私自潛逃。……
為了逃命,曹操隻好夜行曉宿,在太陽光下打呼嚕,在星星和月亮下趕路。對曹操董卓為什麼不惜血本,四處捉拿,這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個交代,說是曹操為了除掉董卓這個大害,借獻刀之名,企圖來個斬首行動。
雖然羅貫中的添油加醋有“本故事純屬虛構”的嫌疑,卻也符合曹操不怕天不怕地,為了國家不惜搭上自家性命的個性。就像袁紹那樣的豪門子弟,敢於冒著滅族的危險,當麵跳起來跟董卓叫板。而曆來就不怕天王老子的曹操,為什麼不會來一個衝動?很顯然,董卓對曹操大發雷霆,恨不能生吞了他的肉。於是一道關卡一堵高牆,簡直要讓曹操插翅難飛。
所以,曹操的東逃的每一程都是危機四伏,一不小心就有掉進地獄的可能。
這是一次為了國家大義的脫逃,也是一次謀求生存的本能反應。本來應該受到人們的深切同情,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件發生了,讓曹操這個“奸賊”又背上了千古罵名。
這個就是成皋血案,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王沈《魏書》所說的,曹操跟幾個隨從逃到成皋。本來想拜訪一下老朋友呂伯奢,沒有想到老朋友見不到,卻釀造了一樁人命案。呂伯奢的兒子看到曹操帶了這麼多財物(這是自然的,有錢走遍天下,無錢寸步難行,任何時候都一樣),動起歪主意,結果成了曹操的刀下鬼。
第二個版本是《世說新語》和孔盛《雜記》提到的,大同小異。這個版本最為流行,說呂伯奢看到老朋友來,本想熱情款待一番。結果反遭曹操猜疑,全家被殺。
殺了人之後,曹操才意識到自己的誤會。
這是一個典型的藥家鑫式的人命案。關於這類的案件,應該引入了一個激情殺人的概念。所謂的激情殺人是這樣定義的,本無任何殺人故意,但行為人在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一時失去理智,喪失或減弱了自己的辨認能力和自我控製能力,失控而將他人殺死。
如果我們把曹操的這次命案歸於激情殺人也未必不可。在生命隨時就可能掛掉的威脅之下,脆弱的心理早已讓曹操成了驚弓之鳥,任何的風吹草動,都能夠激起強烈求生欲望而導致過度的自衛行為。
殺了人之後曹操的心態在《雜記》中用了“淒愴”兩個字,隨即蹦出一句“寧我負人,無人負我”。這是一句多麼沉重的話,寧可讓我背上世人的哀痛,也不要讓世人分擔我的悲傷。但是經過羅貫中的包裝之後卻大大走味了,變為一句千古至理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成了曹操的口頭禪。
在陳壽的《三國誌》中,這個命案連同它的細節無影無蹤了。按理來說,陳壽是蜀漢的史官,開始寫《三國誌》時,西晉已經統一天下了。假如真的有成皋血案,陳壽完全沒有必要替一個死人隱瞞下來。
但也不能說沒有啊。因為陳壽開始寫《三國誌》時,王沈已經死去了十五年(死於266年)。最大的可能是陳壽沒有看到王沈的《魏書》。所以肯定的是,成皋血案的的確確是發生了。作為當代人寫當代史,王沈對曹操給了最高的評價:“太祖禦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他是如此之崇拜曹操,絕對不可能為了杜撰了一個血案。
至於血案的詳情如何?王沈是否為尊者諱?那恐怕隻有問曹操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