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衛生服務走過近十年的改革之路,在中央與地方的政策引導與積極推動之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和進步,各地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硬環境和軟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定位從開始的“六位一體”的提出,到後來的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同擔,直至當前的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好居民“健康守門人”方向巳逐漸清晰。社區衛生服務人才的培養也巳經引起更多的重視。

但是,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屬於一個新興的管理領域,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實施工具還有待成熟。社區衛生服務的管理要秉持科學性,要尊重客觀發展規律,否則難以滿足民眾的需要、政府的期望,更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影響廣大醫護人員的工作效果。更由於各地的經濟環境、社會環境、人力資源素質及人口和疾病譜的不同,各地缺少成熟的經驗。因此,社區衛生服務的管理者和醫護人員在工作中遇到了眾多的挑戰和困難,非常希望有一套符合實際、有操作功能的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人員。

社區衛生服務堅持防治結合,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並重,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經濟、有效的衛生服務,是城市衛生服務體係的基礎。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對於推進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製改革,健全城市兩級衛生服務體係,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逐步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政府一係列政策措施的強大推動下,到目前為止,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係統在機構建設、配套政策的製定、相關政府部門協調等方麵都得到了長足的進展,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都巳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市轄區829個,占全國市轄區總數的97“;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縣級市328個,占縣級市總數的89“。目前,全國巳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6萬個。社區衛生服務事業可謂發展迅速。

但從實際運作情況看,目前僅有少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開展得較好,而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仍脫離不了傳統的服務模式。這是由於人們長期習慣了“生病就醫”的醫療模式,在尚未完全發病的情況下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不予重視,而當病魔襲來的時候,一切都巳經晚了。據中國人民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北京市每年新增的貧困人口84“是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有更多的人不願或不堪接受目前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實際上這是目前中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健康管理完全缺位導致的結果。

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社區居民進行了多年的健康檔案錄入,年複一年,卻無實際用途,在進行健康教育時,對於各類慢性病和代謝綜合征的建議幾乎千篇一律,缺少個性化和具體的量化指導。隨著我國城市衛生體製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迫切要求社區衛生服務突破隻是解決居民就醫難的問題,真正做到管理社區居民的健康。健康管理不僅僅是一個概念,也是一種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人性化的服務,其目的是讓健康人更好地擁有健康,保持健康,讓有病的人盡快地恢複健康、增進健康,並節約開支和有效合理地利用現有的醫療資源。社區健康管理是指運用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社會科學等各種技術和知識,對社區內的居民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疾病管理,以及健康風險預測等。它覆蓋社區中每一個人,不是針對一個人的疾病,而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提供一種終身的健康管理服務,以全科醫學為基礎,以健康為中心,以預防為主旨,以糾正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營養失衡為手段,以提高和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為目標,達到防患於未然的健康管理目的。

進人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主義衛生事業不斷發展,但在衛生事業管理方麵也出現了不少新情況和新問題。特別是2003年出現非典型性肺炎,以及隨後的禽流感流行,再到2008年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和5月份的四川汶川地震,在突發事件的預防及快速反應方麵暴露了許多問題。社區衛生服務是我國城市衛生服務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醫療保障製度及體係的基礎性工作。就更深一層次來講,它是一項關係到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係統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因此,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完善化、規範化與科學化是當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