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後記(1 / 1)

本書是我主持的2005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社會文明學理論體係構建及其時代價值研究”的最終成果。參加本課題研究的還有吳錫標、張偉勝、郭春發、蘭章宣等同誌,他們都先後完成了自己分擔的階段性的研究任務。為了保證研究成果的係統性和一致性,最終成果由我本人獨立承擔。

從研究內容來看,全書包括緒論和10章內容,大約40多萬字。緒論:從社會文明論到社會文明學;第一章:社會文明的形成與標誌;第二章:社會文明的本質與特征;第三章:社會文明的結構與體係;第四章:社會文明的運行與機製;第五章:社會文明的主體及其發展;第六章:社會文明的形態與特征;第七章:社會文明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第八章:社會文明的交往與借鑒;第九章:社會文明的規律與趨勢;第十章:社會文明的範式與走向。

從體係結構來看,本書由五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四章內容,是從共時態(橫向)上揭示社會文明的本質與特征,闡明社會文明的體係結構及運行機製。第二部分包括第五章的內容,集中論述了社會文明主體的存在形態以及在人類社會文明全麵協調與可持續發展中的根本關鍵地位和推動作用,是聯係第一、三兩個部分的中介。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章的內容,是從曆時態(縱向)上揭示社會文明的形態劃分依據、基本特征、曆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第四部分包括第八章的內容。如果說,第一至七章是研究同一文明內部的有關問題的話,那麼,第八章則是突出研究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關係問題。第五部分包括第九、十章的內容,是從全方位的視角,揭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規律、範式及其未來走向。

從研究目的來看,本書試圖在對人類社會文明進行總體統觀、係統反思和價值判斷的基礎上,構建社會文明學的理論體係,決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當今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文明實踐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特別是消解一係列文明危機和矛盾的學理呼喚。

從研究難度來看,本書所涉及的社會文明的本質與特征問題,社會文明結構及其運行機製問題,社會文明的形態及其轉型問題,社會文明主體及其構建問題,社會文明交往與借鑒問題,社會文明的規律與趨勢問題,社會文明的範式與走向問題等,都是哲學研究的前沿性問題,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從研究過程來看,在整合古今中外社會文明論思想資源的基礎上,構建社會文明學的理論體係,完成本書的撰寫,是多年來我給自己確定的研究目標之一,特別是在課題立項以來的三年中,我幾乎利用了教學工作之餘的所有空閑時間,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當修改完書稿的最後一個字,把它交付出版社之後,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我由衷地感謝著名哲學家、陝西省價值哲學學會會長、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玉梁先生長期以來對我的培養、指導和幫助,並為本書欣然作序;感謝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韓振亮教授多年來對我的悉心指導、熱情鼓勵和真誠幫助;感謝我院科研處處長吳錫標教授所給予的熱情關懷、積極支持和精誠合作;感謝院圖書館李海鷹副研究館員幾年來對本課題進行跟蹤服務,分專題收集和整理大量研究資料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和汗水。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社科部領導提供了良好研究條件,張愛萍、吳宏偉、張慧霞、李芳、呂青雲、王永哲等老師對書稿進行了認真校對,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對衢州學院所給予的支持和資助以及浙江大學出版社所給予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參考和吸收了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和資料,書中都按照學術規範作了標注,在此表示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由於本人學識和水平所限,涉足社會文明學研究時間還不長,特別是本書的內容十分豐富而廣泛,工作量巨大,加之在體係建構方麵又屬開創性領域,書中不夠詳盡或不夠恰當之處,敬請各位學界同仁批評、指正和諒解。

作者

2008年3月於衢江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