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樹大招風(1 / 2)

朱敏文與唐逸夫的相繼倒台,青原市原有的政治格局已經徹底被打破。WwW。Ybdu。cOm

葉慶平、簡若明的順利上位,使得青原市完全成了林國棟一派的勢力範圍,如果再安排楚天舒進市級領導班子,伊海濤難脫用人唯親的嫌疑,其他地區的幹部對他這個新任副省長也會自然不自然地產生該不該替他賣命的疑問。

另外,楚天舒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在對他的評價上,官方和民間同樣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在當今官場的“潛規則”裏,對一個領導幹部的爭議往往影響提拔使用。不過,對於楚天舒來說,不是經濟上的問題,不是貪汙受賄、生活腐化問題,而是對他激進改革的手段和取得的成績形成了不同意見。

正如有人說他是“酷吏”,有人說他是“青天”;有人說他“大搞政績工程”,有說他“顛覆了傳統經濟的發展思路”;有人怒斥他“是胡鬧”,有人鼓勵他“大膽地試”。

有一次,省長喬明鬆和伊海濤談起楚天舒時,喬省長反複強調要旗幟鮮明地支持改革者、保護探索者、幫助創新者、褒獎有功者。剛開始,伊海濤認為這是重用楚天舒的暗示,沒想到談到最後,喬省長卻提了一句,楚天舒還年輕,是我們重點培養的年輕幹部,需要在更多的崗位上摔打錘煉,以利於他的不斷成熟和成長。

喬明鬆最後這一句話,點醒了伊海濤:在提撥使用楚天舒的問題上,省委主要領導還有分歧,不能因為照顧了一個楚天舒,卻失去了上上下下的信任,這是政治上的感情衝動,不成熟,得不償失。

在東南省三足鼎立的政治框架中,何天影紀委派的這條腿基本上跛了,林國棟組織派的這條腿卻粗了不少,隻有喬明鬆本地派這條腿沒粗也沒瘦,這鼎就有點向林國棟的組織派方向傾斜了。

官場上,利益的分配必須要照顧到方方麵麵,大小通吃是不現實的,一家獨大更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官場上的平衡邏輯!

反複思量之後,伊海濤拿出了一個權宜之計,他還是推薦楚天舒為副市長的候選人,待看準了風向後再作定奪;如果彙報方案的時候風聲不對,就退而求其次,讓楚天舒來當“差配”,落選之後調任市發改委主任,為他進入下一屆市級領導班子鋪平道路。

政府換屆,市長選舉是等額選舉,沒有絲毫的懸念。副市長差額選舉,也不容有失,得事先找好一個“差配”。“差配”是官場的非正式說法,指的是差額選舉的配角。說穿了,就是一個陪選的。

“差配”雖說隻是個擺樣兒,但人選卻很有講究。

其一是找一個老實本分的,落選後給安排一個人大政協的位子,雖比不上正經當選來得正路,卻到底也是晉升捷徑,好歹算撿了個便宜。其二是找一個有發展前途的,這一屆陪選,下一屆就是當然的人選;這樣,“差配”有指望,也會當得心甘情願。

這些不能擺到桌麵上來說,但大家都心照不宣。

反正“差配”總歸要選出一個來,楚天舒也不失為一個上佳的人選。

因為隻是一個未定的權宜之計,伊海濤沒有急於與葉慶平等人通氣,當然更不會告知楚天舒本人,隻等著時機成熟再和他當麵攤牌。

臨近換屆,傳言和消息就滿天飛。

雖然清除了唐逸夫等反對勢力,但並不表示從此就沒有了反對的聲音。

何天影毫毛無損,還是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王致遠懷恨在心,他在京城高層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在升遷的機會麵前,沒有人會漠然處之,每每在這個敏感的時期,官場上曆來不缺少暗流湧動。

市委書記和市長幾乎沒有懸念,所以,邊緣人物楚天舒就自然而然成了各種潮流交彙的漩渦中心。

毫無疑問,南嶺縣的老百姓認定楚天舒與曆史上的“清官”沒有區別,他是南嶺百姓的“青天大老爺”,是帶領人們脫貧致富的大救星。

但是,楚天舒在南嶺縣的一些做法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

比如他讓開會遲到的幹部罰站開會、強行扣機關幹部工資搞建設、向縣屬企業攤派捐助、對國有和集體資產“一賣到底”等等,都一直受到外界和專家們的非議。

有位大學者幹脆說,楚天舒的很多做法是違法和侵犯人權的。他缺少法製、人權觀念,他的無限權力讓人感到恐懼:他用這個權力來做好事,他就是“包青天”;如果用他來做壞事,他就可能變成“秦始皇”了。這是強人政治的悲劇,這種現象必須製止而不是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