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國內企業海外征戰為何總是折戟沉沙(2)(1 / 1)

國有企業由於政府背景加上雄厚的實力,往往“不差錢

”。但“不差錢”不代表錢就可以隨便打水漂。當企業海外投資的時候,往往就會被國外企業“盯上”加以利用,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對兩種文化不同和資本運作風格的不熟悉也讓我們吃了大虧。

我們總是相信海外企業在其本國內“遵紀守法”具有誠信,就理所當然認為他們對我們也會這樣。但實際上是,在本國內不管怎麼守規矩,一旦與我們接觸,就變成了貪婪的狼,一定要在我們身上挖下一塊肉去。因為歐美國家對本國企業要求嚴格,法製較完善,一旦作怪就會遭受巨大的成本損失。輕則傾家蕩產,重則招來牢獄之災。在這種大環境下,企業自然會非常恪守本分。但這些企業,來到其他國家的時候,就會露出貪婪的本性。在這種出海就麵臨不公平規則的前提下,加上有錯誤判斷和不成熟的思想,自然要吃大虧。

再來說我們的製造型民企的海外之旅,從TCL收購湯姆遜、阿爾卡特,到聯想並購IBM

pc業務,其實都有共通之處。當一個個並購計劃高調宣布之後,往往會受到業界的關注以及輿論的褒揚,內中苦果卻往往是自己吞咽。

我們會發現,近年來製造型企業海外並購,其共同的特點首先是以蛇吞象的姿態出現。付出的往往是企業多年積蓄或巨額融資,進行並購時也是以讓對方換股套現的形式出現,這樣自然不會對對方有所牽製。就是因為對方毫無顧忌,收購過來的企業往往也是一些落後產能,或者是看似龐大但機構臃腫,需要大量後續資金和人才係統進行重新整合管理才行。一旦資金及人力資源網絡沒有馬上跟到位,就會產生一個又一個的資金空洞。與國企不同,民企融資空間有限,生死往往就在一線之間。好在案例中TCL懸崖勒馬並進行了大手筆改革,對人才係統也重新構建,海外機構大幅度削減,建立了有效的營銷係統,所以才逐步轉危為安。但現在看來仍是十分危險的,如果不是TCL擁有多年資金和品牌基礎,很可能會連累整個集團倒下。

類似的行為還有很多,聯想並購IBM的行動與TCL幾乎如出一轍,帶來的效果自然也就十分相近。同樣都是買了一個龐大無比的“殼”,被這個龐然大物拖住了行動步伐。最終核心競爭力沒有了,逐漸失去了市場。

TCL如果不是後來把主要精力拉回來與三星合作開發液晶模組重新掌控彩電業務核心競爭力,想要翻身也很難。所以,當企業意識到自身需要什麼的時候,才是真正走向成功的時候。

因此,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在走向國際之前,在國內就該有一套風險預警係統,這樣,對海外戰略擴展就會有的放矢。企業自身的投資監督非常重要。國內企業投資往往是最高領導拍板,下麵執行,股東大會監督力沒有得到體現。風險評估體係也完全沒有建立。當一隻沒有任何防護的綿羊走出護欄之時,被惡狼盯上也就不奇怪了。

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要走出去,但是不管要怎麼出去,都要學會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