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消化道解剖
上消化道是指咽部至十二指腸懸肌(Treitz韌帶)之間的消化道,包括咽、食管、胃、十二指腸部分。
(一)咽
咽是消化管上端的擴大部分,上寬下窄,前後扁平,全長約12 cm。咽腔的前方分別與鼻、口及喉腔相通,因而分別稱為鼻咽部、口咽部及喉咽部。鼻咽部、口咽部及喉咽部與插鏡有密切關係。
(二)食管
食管上起自第6頸椎水平,環狀軟骨下緣,沿脊柱的前方、氣管的後方下行,通過膈肌食管裂孔進入腹腔,於第11胸椎水平處與胃的賁門相連。成人食管全長平均約25 cm,管徑為2 cm。食管的全程有三個生理性狹窄區,第一生理狹窄區是食管入口處,約距門齒15 cm,為環咽肌收縮所致,是各狹窄區中最狹窄處,內徑約1.5 cm;第二生理狹窄區相當於第4至第5胸椎水平,距門齒23 cm,為主動脈弓及支氣管橫跨壓迫而成,第三生理狹窄區相當於第10胸椎水平,距門齒40 cm,是食管通過膈的食管裂孔、受膈腳壓迫而成。這些狹窄的部位常是異物嵌頓所在,亦是腫瘤的好發部位,在內鏡檢查時尤需注意。
從內鏡檢查角度出發,還可將食管全程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段自食管入口至左支氣管壓跡處,包括頸段與胸上段食管(距門齒15~23 cm處);中下段之間並無明確界線,可以全長的中點為界,相當於距門齒23~32 cm處的一段食管為中段,下段相當於腹部食管與胸下段食管,距門齒32~40 cm處的一段食管。
在食管與胃連接部的黏膜,有一不規則的白色分界線,稱為齒狀線(Z線),為組織學上的食管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交彙處(SCJ),一般距門齒40 cm;其下為解剖學食管與胃的連接部,稱為胃食管連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EGJ)。
(三)胃
胃是一囊狀器官,上經賁門與食管相連。下經幽門連接十二指腸。整個胃壁可分為前後兩壁及小彎和大彎。胃在內鏡下可分為賁門、胃底、胃體、胃竇四部分。賁門附近2~3 cm範圍的區域稱為賁門部。從賁門口向胃大彎作一水平麵,該平麵上方稱胃底部或穹隆部。距幽門口5 cm處,胃小彎有一自左向右的彎曲形成一個弧形切跡,稱胃角切跡,是胃鏡檢查時的一個重要定位標誌,也是腫瘤與潰瘍的好發部位。從胃角切跡處至對側大彎稱為胃角部。胃角部與胃底部之間的區域稱為胃體部,它又分為胃體上部、胃體中部及胃體下部。胃角部至幽門之間稱胃竇部,在近幽門前3 cm的區域稱為幽門管或幽門前區。
胃壁的組織結構可分為黏膜、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和漿膜等四層。
(四)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上起幽門、下至十二指腸空腸曲,全長25~30 cm,可分為十二指腸球部、降部、水平部及升部四個部分。球部是十二指腸潰瘍的好發部位。球部向右延伸至肝門下方和膽囊頸附近時,急轉向下向後移行於十二指腸降部,此移行部分所形成的彎曲,稱為十二指腸上曲,在轉折處形成類似胃角的區域,稱十二指腸上角。
降部起自十二指腸上曲,向下至第3腰椎下緣水平又呈直角方向轉向左方,形成十二指腸的第二個彎曲,稱十二指腸下曲,其轉折所造成的銳角稱十二指腸下角。在降部內側壁有乳頭結構。
十二指腸水平部在第3腰椎水平處自右向左移行至十二指腸升部,在第2腰椎上緣的左側亦即相當於屈氏韌帶處又向前下方轉折,形成十二指腸的第三個彎曲即十二指腸空腸曲,向下連接於空腸。
在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時,大都隻能到達十二指腸降部,以下的部位檢查可通過小腸鏡或膠囊內鏡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