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校長的責任(1 / 3)

---就職講話

(1998年3月20日)

尊敬的郵電部林副部長,各位院係主任、處長、全體師生員工及老幹部同誌:

我熱愛我的祖國,因此我為她勞動;

我熱愛郵電事業,熱愛信息科技,熱愛高等教育,因此我在北京郵電大學任教;

我熱愛北郵的每位教授,每一位幹部,每一位師生員工,因此我接受郵電部的任命,擔任北京郵電大學第六任校長。

在接受任命的時候,我衷心感謝郵電部領導、北京市教育工委的信任;衷心感謝北郵全體師生員工的支持;衷心感謝黨委,特別是孫鴻誌書記,以及我的前任朱祥華教授對我的幫助和培養。感謝林副部長剛才對我個人的鼓勵,感謝他今天又一次親臨北郵指導學校的工作,語重心長地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我充分理解,在這個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在這個以“科教興國”為基本國策的國家,擔任一所大學的校長,一所全國重點大學的校長,一所進入“211工程”的大學的校長,它的真正含義隻有兩個字:責任。

這是一種社會的責任、曆史的責任、民族的責任。

我們中華民族曾經站在世界的前列,為創造人類的農業文明作出過最偉大的貢獻;我們中華民族也曾經落後於時代,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蒙受屈辱;我們中華民族一定要在21世紀信息時代重新崛起。北京郵電大學每一個師生員工和她的校長責無旁貸。

北郵已經走過了43年的曆程,我們曾經有過五位出色的校長,他們帶領我們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北郵已經繪製了邁向新世紀的“211工程”的宏偉藍圖,我和大家的責任是把這一幅藍圖變成現實!

在這個莊嚴的會場,我宣誓:忠於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遵守教育法、教師法、勞動法,以法治教、以法治校。

在這個莊嚴的會場,我保證:以國家利益為重,社會利益為重,學校利益為重,全體師生員工的利益為重,開拓進取,努力工作,謙虛謹慎,不謀私利。

在這個莊嚴的會場,我想說明:為了全體師生員工真正的、長遠的、切身的利益,必須強調嚴格管理、科學管理。作為校長,我要在黨委的領導下,對大學的教育行政管理擔負全部責任。我對管理的理解是:強化學校秩序,提高教育質量,追求辦學效益。

在這個莊嚴的會場,我也呼籲你們的積極支持,呼籲全體師生員工的通力合作。

我相信,有黨中央英明正確的方針路線指引,有中央政府重視支持高等教育的保證,有郵電部,今後的信息產業部的領導和關懷,有全體師生員工的努力,北郵一定能夠不辜負國家的期望,創造新的輝煌——一個邁向新世紀的輝煌!

附一:林金桐的其他一些文稿

未發表的迎新詞

(1991年10月16日)

《全英學聯通訊》編者按:這是全英學聯主席林金桐博士在1991年全英學聯迎新晚會上未發表的迎新詞。1991年,英國,全英學聯迎新晚會,盛況空前。可惜場地窄促,會堂爆滿。英國的火警安全員堅持將四周站立的百餘人“請”出場外。為了彌補耽誤的半小時,學聯主席省去了自己的歡迎詞。現征得本人同意,將這篇迎新詞獻給今年新來的朋友們。

靜靜的泰晤士河,曾經孕育了象狄更斯、莎士比亞這樣偉大的文學家和羅素這樣著名的哲學家。工業革命的故鄉曾經造就了象牛頓、法拉第這樣天才的科學家和斯蒂文森、瓦特這樣卓越的發明家。多少年來,大不列顛以她的學術和科技成就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外來學者學生。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人物,象華羅庚、老舍、費孝通、王大珩等,都曾在這裏留下過創業的足跡。如今,改革開放的春風把四千名神州學子送來英倫三島;信息時代的使命感和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使我們凝聚成一個全英學聯;友好合作的中英關係又讓我們今年迎來五百名新會員。請允許我代表全英學聯執委會、總部和全體老會員熱烈歡迎你們,並且衷心祝願你們學習順利、事業輝煌、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感謝來自中國使館、英國文化委員會和帝國理工校方的貴賓,你們的光臨為晚會添彩增輝;

感謝留學倫敦的民族音樂家、舞蹈家為我們準備了一台精彩的演出;

感謝BBC要把我們的晚會攝入“世界的旋律”電視節目;

感謝帝國理工學聯會參加籌備晚會,使我們新友故交今晚能夠歡聚一堂。

讓我們盡情歡樂,在這個難得的、難忘的夜晚。

謝謝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訪新任全英學聯主席林金桐博士

《全英學聯通訊》編者按: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一日,林金桐博士當選為全英學聯主席。本刊編輯在他走馬上任之時采訪了他。

編:第四屆全英學聯執行委員會選舉你擔任主席,祝賀你了。

林:謝謝。全英學聯擁有幾千名碩士、博士、學者、教授,“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能為這樣一個聯誼會效力,感到很榮幸,同時也感到很有壓力。你也知道,這個“高官”並無厚祿,吃力還不一定討好。

編:英國教授給你“厚祿”,中國留學生給你“高官”。

林:確實這樣,拿英國人的錢,想的是中國人的事。陸遊的兩句詩“萬裏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風”用來描寫留英多年的學生、學者的心境是挺合適的。而我敢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一直都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要不然,哪裏還有我們五十六個地方學聯組織,哪裏還有五個地區選舉出來的十一名執委呢?

編:這次新任的十一名執委有什麼特點,能否介紹一下?

林:最大的特點是代表性好。年齡從27到46歲;性別,兩位女性,九位男性;民族,一名少數民族,十名漢族;身份,博士生、博士後、進修生全有,。他們各自的簡曆將在全英學聯通訊上介紹。五個地區既無協商,也無調整,選出有廣泛代表性的執委,看來“此乃天意”啊!

編:這兩年中國留學生的海外組織,成了政治上的敏感點,在這方麵,你們全英學聯有什麼看法?

林:全英學聯是在英國注冊的開放的、獨立的群眾組織,它不是一個政治團體,也不具備從事政治活動的功能。絕大多數當選的執委都是受擁護的基層學聯幹部。他們勤勤懇懇,不取報酬為留學生服務。如果一定要歸納我們執委會的傾向,我想可以用《道德經》裏的兩句話,叫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我們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有利於我們的會員,有利於國家,有利於中華民族,有利於中英友好。我們做事,也不是為了與哪一個團體,哪一個政治派別去爭什麼,更不是與使館教育處去爭什麼。

編:但是,同樣做一件事,不同人對利與害的看法會截然不同。

林:當然是這樣的。我們執委會將以大多數會員的意誌為意誌,做出進退取舍的選擇,“利害審度由己,功過評說由人”吧。

編:那麼,在你一年任期內,打算做哪些事利而不害呢?

林:我們有56個很好的基層學聯,他們組織的群眾文藝、體育、旅遊活動,他們提供的服務,都是有益的工作。全英學聯總部將繼續為他們起聯絡、提供信息的作用。另一方麵,總部還應著重開展那些基層學聯不便開展的活動。就是我競選時說的“發揮優勢、參與社會”。

編:你指的是哪些優勢?參與哪個社會?

林:我們這個組織人才密集,知識層次很高,優勢在於學術水平;我們又是一個中國人的團體,優勢在於中國文化。參與社會,是指兩個社會:中國和英國。

編:能否具體說一下如何發揮優勢?如何參與社會?

林:我們應該倡導、組織學術團體,與國內取得聯係,讓第一手的前沿科技成果直接地、最快地參與國家的經濟建設。我們也要引導、鼓勵相同、相近專業的學生學者聯絡起來,為國內的同行提供信息谘詢服務。八月底,我參加了歐洲量子電子學年會,同與會的十來個中國學生學者聊起這個想法,大家都很讚同。在中國文化方麵,我們的優勢不言而喻,我們有歐洲圍棋冠軍,有出色的民族器樂聲樂人才,有中國象棋好手。把相應的隊伍組織起來,在旅英華人社團中,在中英文化交流方麵,可以做出我們的貢獻。

編:大概還有中國書法、中國畫等……

林:即使在學術方麵有些學科直接參與英國社會時也有一定的優勢,比如經濟學。兩年前組織的經濟協會在英國已經有較大的影響。因為中國的經濟改革是一個熱門課題,而我們國內來的學者學生擁有很大的發言權。所以這個學會發展得很興旺。這次組建總部,我邀請湯之敏當副主席,要借助他組織經濟協會的經驗,推動其它學科學術活動的開展。還有比較文學協會,也是有益的嚐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英文化交流。這兩個學會都在準備召開心的年會。

編:看來,在組織學術團體方麵,文科走在了前麵。

林:是啊。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兩個文科協會,在我任期一年內,打算在理工科方麵搞起一個協會,開個頭。最有可能是光電子協會。在這個領域的中國學者學生不少,又屬高技術,國際熱門,國內863高技術跟蹤計劃裏也有它。

編:你自己搞的光導纖維也應屬於這一領域吧。

林:對,我可能有點兒私心、偏愛。但願執委不要因此趕我下台。

編:自第四屆全英學聯成立大會到今天快兩個星期了,你的總部組建得差不多了吧?

林:這次總部組建,將盡量聘請執委們擔任部長。這樣保證總部較好貫徹執委會決議。我們的辦公室於9月24日開始對外辦公。第一號E-mail 信息已經發往全英。希望這樣的效率能保持下去。各部長人選已基本選定。根據章程,總部人選需經執委會批準通過。所以我現在還不便公布。留著這個消息讓你辦第二期小報吧。

編:較遠地區的執委,大概不便擔任總部工作。你是否有一套辦法發揮他們的積極性?

林:總部和執委會將支持地區執委(各地區兩名,倫敦地區三名)以全英學聯(地區)名義組織各種活動。以往幾年的經驗,搞全英的體育、文藝活動,勞民傷財,覆蓋麵也並不真正廣大。分五個地區搞,相當於五個全英學聯在活動。總部一定在財力、人力上支持。

編:按你的設想,地區執委會可以搞些什麼活動呢?

林:迎新晚會、體育比賽、春節晚會、中國之夜等都可以由地區搞。各學聯租一、兩輛車把會員拉去,白天旅遊,晚上與地區內其他學聯聯歡。這樣的方案實行起來並不太困難。但如果在全英範圍內搞,則基本上沒有可能。當然執委們比我有經驗,比我更了解本地區的情況,點子比我要好、要多,你就等著收集他們活動的消息報道吧。

編:就到這兒吧。再講第一期版麵不夠了。謝謝你,祝你工作順利,祝全英學聯越辦越好。

林:請用你的小報祝全體中國留學生、學者,學習順利,事業蓬勃,身體健康,生活愉快。謝謝你,謝謝大家。

《神州學人》寄語

(1997年第3期《神州學人》)

空間是三維的,視覺感官可用紅黃藍三色來合成,音樂以三和弦來品嚐,劍橋還有個三一學院。如果“三位一體”真有廣泛的意義,那麼人生追求的三一原則當是真善美。

真,關係人與自然,科學是真,技術是真,對事業要真誠;善,關係人與社會,友情是善,社會主義是善,對他人要善良;美,關係人與自我,藝術是美,文明是美,生活尋求美好。

學人心曲

(1997第6期《神州學人》)

在無限的空間時間裏麵,個人的一生極其渺小;與博大的人類文明相比,個人的創造微不足道。若向社會索取、與他人攀爭,未免無聊可笑;能為祖國奉獻、對事業執著,才是生命意義。“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乃道德境界。

悼 慈 母

林母甘素華太夫人追悼儀式

(1992年12月23日,南京)

寒門不幸,禍起倉促,慈母見背,悲痛欲絕。

憶慈母生前音容笑貌,曆曆在目;念慈母多年養育之恩,感激涕零。

母親賢惠,知書識禮。恪守中華傳統美德;隨循江南風俗習慣。自持節儉,寬容待人。奉公婆父母以孝敬,待鄰裏親戚以友善,賜兒女晚輩以慈愛。家裏家外,有口皆碑,讚母親:惠及家人五代,情留親鄰八方。

母親遇劫,中年喪夫。年僅卅六,風雨坎坷。擔廠務家務於雙肩,集慈母嚴父於一身。外出問視企業事務;入家哺育幼兒弱女[1]。含辛茹苦、曆經艱難。聞說者無不為之歎服;知情者無不為之淚下。

母親忠誠,敬業守職。或任私營上海晉裕綢廠董事長,或當公私合營福州絲織廠私方代表,或兼做成品質量檢查員,或參與街道工作。職不分高低,均兢兢業業;事無論巨細,皆一絲不苟。一生奉獻,終身耕耘。實為我兒輩行為之楷模。

母親幸運,晚年安樂。享國家退休勞保待遇,受福州絲織廠親切關懷,承常州第一人民醫院悉心保健,蒙丹陽鄰居親朋熱心照顧,病逝後更有南京藥物研究所協辦後事。母親在天,教我兒輩,知國家恩德,向單位致敬,對親朋鳴謝。

人生有限,母親仙歸,享年耄耋,福壽雙全。

母親生前,每聞兒輩事業有成,孫輩年輕有為,曾孫輩活潑可愛,時常引以為樂。今日兒輩含淚送別慈母,不忘高堂潛移默化教育之德;明天兒輩更需努力奮鬥,以報家慈言傳身教示範之情。但祈母親含笑九泉,陶怡冥中。

願母親安息。

子、女、婿、媳

泣血稽首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注釋:[0]母親病逝,林金桐回國奔喪,寫下這篇悼念文章,由長兄在追悼儀式上誦讀

[1]父親去世時,林金桐年僅一歲半,他的三姐年僅三歲。

附二:對林金桐的兩篇采訪記

林金桐:真情潤物 激情揮灑

《華夏英才》采訪稿

文/於晉 圖/華資料

采訪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是我近二十年新聞實踐中少有的激動。幾天裏,我一直被一種東西催促著、激動著、震撼著。我甚至在冥思苦想,尋尋覓覓,尋找著林金桐的治校“法力”。 林金桐到底靠什麼使學生們敬他愛他,使教授們擁他護他,使朋友們服他從他,甚至作為“偶像”崇拜。最後,我終於找到了,找到了一代又一代北郵師生員工,在鑄造45年輝煌的曆程中提練凝結的八字校訓:“團結、勤奮、嚴謹、創新”,找到了人們對他令人嫉妒的讚譽:領袖氣質,學者風範;找到了林金桐的人格魅力和他對事業、對他人、對社會那種非同尋常的責任。他正是把這種神聖的永恒的責任,化作春風夏雨的真情和激情,滋潤著北郵的萬事萬物,開拓著北郵的改革與發展。

艱苦的環境沒有使他放棄責任,失去信心

林金桐出生於江蘇丹陽,一歲半時失去了父親,江南秀山美水不僅給林金桐以靈氣和聰慧,更塑造了他自立、自強和奮發的堅強個性。正是這種個性促使他成為上海市複興中學的高材生,成為北大物理係同學中的佼佼者。即便是上山下鄉,來到河北一所農村中學當中學老師,而且一當就是8年,他也沒有因為條件艱苦而放棄責任,沒有因為落後而失去信心。這8年裏,他為窮鄉僻壤培養了大學生,為鄉村中學裝上了日光燈,方圓百十裏地,他奏響了第一架手風琴優美的旋律,他組織了鄉裏第一支學生合唱隊。這8年農村生活對林金桐認識中國是一次質的飛躍。或許正是這種飛躍,使他後來成為文革後第一批研究生,成為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學院的研究員,成為北郵的係主任、副校長、校長。

從1978年起,林金桐從事光通信研究,科研成果令同行刮目相看。留學英國8年時間,他作為主要研究人員之一,參加光纖激光器放大器的開拓發明研究,這項工作被公認為“通信技術的一場革命”。今天,全世界的海底和陸地新一代的光纖係統全部應用光纖放大器,林金桐因此榮獲英國電氣工程師協會最佳論文獎。他的幾篇論文多年來一直被科學家們作為參考文獻而引用。

回國後,林金桐作為項目總負責人,領導完成了國家八六三計劃重大項目“OTDM光弧子通信關鍵技術研究”,使中國躋身於掌握此項技術的少數幾個國家行列。由於林金桐的傑出貢獻,從1995年起他被授予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他還是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客座教授。近年來,在美國、韓國、中國、挪威、日本等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先後7次作大會特邀報告。

林金桐在光電子研究領域的傑出成果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現在,他不僅是中國通信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高校工科電子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組副主任委員,而且還是中英論壇中國方麵核心成員。他曾經是旅英中國學者學生光電子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全英中國學者學生聯誼會第四屆主席。江澤民主席訪英,倫敦市長宴請,林金桐被特邀出席。

他用智慧、邏輯的語言以及平和的心態向大家滲透著自己關於大學的理念

新千年之前的最後一個金秋,對走過45年輝煌曆程的北京郵電大學來說具有裏程碑的意義。果香四溢的北郵,鮮花、彩旗、掌聲、笑臉,似乎要與這世紀之交的金秋一比高下。坐在校慶45周年紀念大會主席台上的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神態依然那麼平靜而從容,他用那充滿思辨和感染力的講演,開啟著北郵曆史的大門,展示著北郵往昔的輝煌:“45年前,68名教職員工招收了第一屆785名本科生,在這塊本是農田和墳塋的土地上建設了第一幢校舍,開始了北郵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