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論道(1 / 1)

老人微微頜首,二人起身站立老人兩旁。

“貴客光臨,老朽草堂不足以迎客,怎奈二十年久居此處,難以割舍,請隨便坐吧。”老人抬頭望著姬卓,輕輕的說道。

姬卓凝視著眼前的老者,須發銀白,雙目如漆,雙眉垂胸,麵如童子,身著一襲麻衣,渾身散發著出塵的味道,雖然相隔如此之近,但姬卓竟覺得老者有種模糊的感覺。不由自主的屈膝跪下,而後麵的三人早已跪下。

“弟子姬卓,拜見仙師。”姬卓誠心拜倒。

“起來吧,你非我門人,也非我輩中人,不用多禮。”老人微微揮手,姬卓等四人不由自主的站了起來。

“坐下吧。”老人說道。

“公子近遇磨難,九死一生,實為天意,況且公子此行另有機遇,公子與另三位壯士非同道中人,三年前,舍徒虞正自以為才縱八方,出山曆練時得遇公子,心悅誠服,回山後,念念不忘公子高材,稱之為濟世奇材,今日一見,果非塵世之人。”老人注視著姬卓。

“弟子年少無知,妄請仙師指點。”姬卓衷心懇請。

“前途仍有凶險,汝等在此處停留三天,禍即消失,可安然回返。”老者說道。

“謹尊仙師之命。”姬卓雖有些遲疑但仍然確信老者不會無的放失。

“我師傳神宵派玉清真王,與你先祖師承一脈,道通無極心法為廣成仙師的無上道法,乃世人成仙之法,自廣成仙師飛升之後,世人成仙者甚少,你知為何?”老者問道。

“弟子以為,個人愚鈍,十三重道通無極大法,姬氏先祖無人練過十重。”姬卓道。

“十重之後方為成仙之道,十重之前,為築基之本。”老者說道。

“你姬氏子孫為天子之材,智慧之高世上沒有第二個家族可以比擬,但恰恰因為王室的原因,姬氏子孫難免放不下功名利祿,少有視名利如糞土者,又多半分憂國事,體恤子民,不能達到道通無極心法中的空明境界,又何以成仙?”老者循循道來。

姬卓有種被當頭棒喝的感覺,道家修煉法訣講究的是自然,不在三界五行的束縛之中,姬氏的道通無極大法實在是修煉的上乘心法,姬氏子弟資質更是少有,但俗世的紛擾卻是姬氏子弟無法回避的現實,人人都想成仙,一部好的功法千載難逢,但獲取了上乘功法卻還要在俗世殘留,對修煉者來說不能說不是一件殘酷的事情.老人的話淺顯而直白,直接指出姬氏子弟與仙道無緣的症結所在,姬卓早已心悅誠服,“謝仙師指點,他日有成為仙師所賜。”

“嗬嗬,你非神仙中人,你乃廟堂之器,其餘三子為草莽之雄。”老者道。

“弟子與各位兄長同是草莽之人,離家之時已與廟堂無關了。”姬卓奇怪道。

“天意如此,不是你能左右的,一切順其自然吧。”老者道。

“褒響,上古天神青帝伏羲所留下的陣法你領悟的怎樣?”老者轉向褒響。

“弟子愚鈍,鑽研數月,方才找到陣法入門,並沒找到陣眼所在。”褒響略帶慚愧的回答道。

“不要著急,要知道,青帝伏羲所遺世的八片石刻陣法集世上陣法之大成,早已失傳,為師百年前於天東之極找到這八片石刻鑽研了五十年才小有所得,你已天縱奇材,數月便已找到陣法入門已屬不易,你可知,最明晰之處實藏最混沌之點,最混沌之處方為最清晰之點。癡兒,明白嗎?”老者慈祥的望著褒響。

褒響豁然而悟,俯身拜倒,滿臉歡愉,道:“謝師傅指點,弟子明白了。”

“虞正,何為劍道?”老者轉向虞正。

虞正拜倒答道:“劍為我之魂,我為劍之心。”

老者微微一笑,“還差一點,劍道的至高境界為無劍無我,無心無魂,隨處皆為劍魂,隨意皆為我心。你如果悟到這個境界才為劍道大乘,明白嗎?”

虞正俯身叩首。“弟子明白。”

“公子,何謂濟世?”老者轉向姬卓。

姬卓連忙拜倒,剛才從老者同兩個弟子的問答中,姬卓早已聽的汗流浹背,他自身家傳兵法、陣法、劍道,自詡少有敵手,聽了老者的解答他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淺薄。

“弟子以為,國泰民安,四方蠻夷具臣服於華夏,歸於一統,方為濟世。”姬卓答道。

“這是你現在的理解,蠻夷同華夏一般,都有根有結,蠻夷之始祖與華夏之始祖同為混沌天神開天辟地所留,濟世非隻濟華夏之世,蠻夷之世也是濟世之道,蠻夷與我,我與蠻夷,隻是人為之區分罷了,實為同脈,無我夷之分。”老者說道。

姬卓猛的一震,多年來祖輩東征西討,滅蠻伐夷,總不能將其消滅,原來根結所在竟然這麼簡單。“為什麼一定要區分他們為蠻夷呢?”姬卓捫心自問。

華夏的文明也是從無到有的呀!

“蠻夷之中也是人才輩出呀。”老者感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