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1章(2 / 2)

南邊的翰林院則叫作翰林學士,劉本為翰林殿閣大學士兼領翰林承旨,就是所謂的翰林院長,翰林學士就是負責為皇上起草詔書和傳旨。有參與政事的權力,大學士在其中隻有劉本一人所擁有的稱謂,也就確認大學士為最高品級,在上朝排班上,大學士隻站在宰相旁邊。

德武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是有原因的,一般來說,皇帝下了聖旨之後,一般由中書省起草聖旨也就是林天遠,中書省起草看過後,沒有問題了就交給門下省,也就是蕭貴中,門下省審核後也沒有問題了,再返換給中書省,而中書省再給尚書省,也就是以前的李忠,他統轄六部,接到旨意後,由他分派任務。

如此一來,事情少了到也恰當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可一旦事情繁多,朝廷的工作效率就顯得非常的低下,事情多起來,尤其是發生戰事,草擬聖旨時,中書省會出現人手不夠的現象。雖然可以從別的部門調集人手,但這很不穩定。

德武帝因此在李忠倒下後,設立翰林學士院,就是為了省掉這些環節,直接用這些翰林學士草擬聖旨,德武帝看過後,越過中書省和門下省及尚書省,直接發往六部,可以說這是變相的奪取了宰相們的權力。而翰林學士院也就成了皇帝自己的衙門,劉本位置空前提高,也正是警戒諸人,這翰林學士院將來會成為宰相預備班。也因此李忠倒下後,朝廷並沒有出現異常的混亂,相反辦事效率反而提高,這恰恰就是翰林學士的作用。

翰林學士的官銜很不一樣,他們不依靠這拿俸祿,而是以外麵的虛職拿俸祿。好比劉本,他的官職是殿閣大學士,而在翰林院的官職是翰林承旨,是翰林院長,他拿的附錄是殿閣大學士的附錄俸祿,而不是翰林承旨的俸祿,這是有區別的。象翰林學士孔月秋,他在外邊的官職是通政司參議,才正五品,他拿的俸祿也就是五品官的俸祿,這些翰林學士基本上都在外邊掛一個官職,有的也是實缺,但基本上工作以翰林學士為主。

翰林待昭和翰林學士的地位相差很大,是不可以參與朝政的。德武帝立下規矩以後也就是律條,凡要成為翰林學士的必須經過三次考核,第一次是由一般翰林學士進行考核,第二次是由翰林承旨進行考核,三是由皇帝進行考核。人數也做了很嚴格的限製,畢竟是皇帝的小朝廷。

凡科舉考試通過的都會放到翰林學院的北院,北院分為三個部分,一個叫藏賢樓,也就是藏書的地方,那裏有一些翰林待昭,專門負責藏書和保管文獻的工作;一個叫聚賢閣,是中第翰林所呆的地方,一般外地有缺都會優先派往各地;最後一個叫會賢院,那裏的人是最多的,負責的事宜也是最多的,象修書、定書、皇帝娛樂、抄寫無關文書,都是由這些人負責。他們拿的俸祿都是按年月來算和成績。所有的任務都是由翰林學士那裏或總管太監那裏所下達。這麼多人都被稱為翰林待昭。

大漢京城,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外城,也就是小老百姓住的地方,另一個叫內城。內成的組成可相當複雜。有內外城,皇城、皇宮三部分組成。

也就是百官尤其是宰相住的地方,一般官小的,或是沒有多少權力的,那就會住在外城。重臣所住的地方在內外城,冷無為的府邸也就是將軍府落在這裏。而文靜的“爭藝樓”也開在這裏。這裏雖然住著大臣,可卻是全城比較繁華的地方,這裏有很多地方專門為這些達官顯貴所取樂和消遣的地方。

皇城是皇子們、親王、郡王們也就是有皇室血緣住的地方,還有六部和有司衙門都設在這裏。這裏就不怎麼有趣,道路比較空曠些,但名貴的店鋪通常會設在這裏,尤其是古玩、當鋪和其他奢侈品的店鋪,也隻有住在這裏的人才能有這錢財買的起。但也要說一句,凡在這裏開店鋪的都是有背景的。

皇宮分兩部分。一部分叫外廷,從南往北數,這裏有鹹和門、太和殿、議政殿、乾清宮以及太學院、翰林院。在外廷與內廷相交的地方是養心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小的地方,在議政殿旁,設有待侯室,是百官上朝前的地方能夠休息的地方。在養心殿旁設有軍機處,是皇帝專門處理軍機的地方,一般都設有值班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