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軍隊有四個騎兵營、三個火銃營、三個步兵營、兩個車營、兩個輜重營,共計近十萬人,出了薊州邊關,繞過山脈,一路往歸化城攻來。
兩年前戚繼光的構思成為了現實,那就是蒙古人築城,是他們戰鬥優勢喪失的最大原因,隻要明朝軍隊一路進逼其城池,蒙古兵們就不得不正麵迎戰,而在陣地戰方麵,明朝是大人,蒙古就是小孩子,根本不是一個水平線的。
桑吉今年也有三十三歲了,在他的記憶中,隻有他替父汗領兵去打別人,哪裏碰見過別人來打自己?在防守方麵,桑吉可是一竅不通,在歸化城中,接到明軍離城隻有五十裏的消息後,他隱隱感到有些不妙,想棄城而去,可是又找不出理由說服自己和部下退兵。
桑吉的大部分部下都是躍躍欲戰,不太看得起明朝的軍隊,他們認為明朝那些拿著奇怪火器的步兵,以前在高牆堡壘裏防禦還差不多,現在跑到我們的大草原來撒野那就是找死了。受到部下的感染,桑吉也放棄了退卻的念頭,集結部隊,全心全意在城內外布置防禦。
出乎蒙古人意料的是,明朝軍隊的行軍速度很快,一路上勢如破竹,蒙古小股的騎兵騷擾完全沒有奏效。明軍先頭部隊的一個車營、兩個騎兵營到歸化城外十裏的時候,碰上了蒙古的第一支防禦部隊,這支部隊竟是以步兵為主,約六七千人。雙方發生戰鬥,蒙古步兵不敵,似乎像排練好一般,齊齊往歸化城方向退去。
明軍先鋒官努爾哈赤見狀,作出決定,先頭部隊三個營原地待命,一個時辰之後,明軍的大部隊陸續趕到,剛列好陣型,蒙古的大量騎兵就出現在陣前。
這些蒙古騎兵怕不有三萬多人,看來是桑吉部隊的主力,蒙古人雖然自負,但是也知道自己在陣地戰方麵的弱勢,所以根本就不想在城中以逸待勞,而是強迫明朝軍隊與自己在草原上對戰。
這次蒙古騎兵主力傾巢而出,想必是想先圍殲明朝先頭部隊,不料,明軍早已算到有這一出,等桑吉的騎兵趕到時,前麵是整齊排列的、密密麻麻的明軍戰車,而在大量戰車的後麵,則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明軍士兵。
蒙古騎兵們並不畏懼,很熟練地將大部隊分成三路,中間一路占兵力的一半,正麵主攻車營;左右兩路各有四分之一兵馬,一東一西奮力疾馳,準備迂回到明軍兩個側翼進行突襲。
蒙古騎兵的強悍讓萬曆印象深刻,本來萬曆以為固若鐵桶一般的戰車方陣,竟還是被蒙古兵們所突破,看似輕薄的彎刀,在蒙古騎兵的手中劈下來,力道卻仿佛重斧頭一般。
戰車上的火銃、火炮對蒙古騎兵的殺傷力有限,因為他們速度極快,騎馬衝鋒時,都是緊緊俯在馬背上的,很難被槍炮直接打倒,待他們衝到明軍陣中後,又突然直起上身,一刀劈了下來。
看似這樣戰車上的明軍士兵會損失慘重,其實不然,這戰車是戚繼光專門為蒙古騎兵設計的,怎麼可能會讓蒙古兵輕易打到呢,隻見戰車前方,也就是戰馬的兩邊,從車體斜斜伸出左右各一排的突槌,突槌的末端被削尖,看起來很像秦漢時用來對付騎兵的陷馬樁。
蒙古騎兵是高速前進,迎麵碰上這種突槌不能不避,這一避就沒有機會接近戰車了,因為勒馬從旁邊回轉過來的話,身上一定會被眾火槍打成刺蝟。
蒙古兵們不敢停留,冒著槍聲炮火衝過戰車營,有的蒙古騎兵被直接擊中落地,有些戰馬中標,人卻沒有事,但是後麵的戰車上卻配了不少重甲兵,沒有戰馬助力的蒙古兵,是打不動擁有鐵盾的重步兵的
戚繼光的戰車營因為都是交錯排列,所以大大減緩了蒙古騎兵的衝鋒速度,蒙古兵們衝鋒沒有戰果,又不能停留,隻能咬咬牙,衝過戰車營後繼續往前衝。
車營之後不足百米的地方,首先引入蒙古人眼簾的,是一列整齊排著的篷甲盾牌,步兵!蒙古騎兵們看到步兵,而且又不是重步兵,顯然喜出望外,紛紛加快了馬鞭、與其他騎兵相互靠近,勉強組成了一個個衝鋒錐形。
這些步兵其實就是戚繼光的王牌軍——浙兵,當先拿著篷甲的,就是鴛鴦陣裏的隊長。說是浙兵,其實很大部分是薊州本地及各地派來的役兵,但是因為他們的操練方法跟浙兵一樣,九邊的將士們還是一直用浙兵稱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