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2)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上老鴰窩。”

民國二十六年二月初二,龍抬頭節。

石邑青陽鎮王家祠堂裏一片靜穆。族長王明堂跪坐在團花蒲團上,兩眼緊盯著曆代祖宗牌位之上的樟木牌匾,震驚而惶恐。五寸厚九尺長的牌匾,引人注目的不是金光燦燦的“忠厚傳家”四個鎏金大字,而是蛇身隱在匾後,僅僅露出的海碗口大的白蛇頭。白蛇雙目微閉,蛇信輕吐,在香煙繚繞中似乎慵懶而舒適。

開祠堂,按石邑風俗,四時八節外,除非特別重大事項,諸如考取功名、公田輪耕、懲戒不道等外,輕易是不開的。除了慎終追遠、侍死如生,更重要的是不願打擾祖先的安寧,當然,也在有意無意之間彰顯了族權的神聖與神秘。

王氏家族源自山西洪洞老槐樹下。元末天下大亂,加之水旱疾疫,中山王、開平王驅除韃虜之後,真定府石邑已是十室九空。民間傳言的“燕王掃北”亦即“靖難之役”,叔侄爭位,雖為朱家家事,但城門失火卻殃及池魚,“燕京(指北京)以南,所過為墟,屠戮無遺。”石邑因當南北要衝,“兵燹之後,人物凋耗,土地荒曠,舊有存者僅二三”。永樂初年,山西民申處山等上言:“請分丁於真定、南宮一帶占籍為民”。於是官府便在山西洪洞縣建立了一個移民機關,專門辦理移民事宜。

永樂十五年,最後一批山西移民在城北廣濟寺大槐樹下辦完移民“川資憑證”手續後,帶著官府“三十畝地一頭牛、耕具種子不用愁”的承諾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舉族離開難舍難離的故土。望著高聳的古槐,聽著棲息在樹上老鴰聲聲哀鳴,無不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他們越太行,下井陘,披星戴月來到真定。他們不知道肇自洪武六年的明朝大移民活動至此畫上了句號。但是最後看見的大槐樹和老鴰窩,深印在腦中,成為故土的象征。

本來他們被官府分配在大陸澤以西,由於當年洪水泛濫,當地一片汪洋,每個家族在留下一成的成員以後,便中途改道,自官道一路迤邐向西,溯槐水,過麒麟崗、龍尾崗,來到了青陽古鎮。他們的身份也由移民變成了屯民。

青陽鎮確實是一個洞天福地。原住民為避戰亂還是以社為單位整體西遷至長溝,隻餘下經營食肆、糧行、雜貨店、染坊、旅店等各種日用商鋪作為前哨。因為遠離管道所經的石邑八十裏,民風古拙而淳樸,完全沒有無商不奸的遺風,對這些外來戶毫無歧視之意。因此初到青陽鎮的老槐樹下的百姓一下子便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三個月遷徙以後,他們終於有了一個安居之地。三天飽睡之後,張王李劉趙五姓的主事人在民屯衙門參加了一次影響深遠的會議—劃區聚族而居。

會上,民屯官介紹了這一方寶地。這是一個以青陽鎮為中心的縱橫二十裏四麵環山、中間夾槐水的聚寶盆。南有駱駝嶺,其形如駝,與順德府懷山縣相鄰;北到蛤蟆崗,其形如蛙,與真定府皇寺縣相連;東至青龍寨,扼青陽鎮通向石邑城唯一陸路;西至鐵嶺,嶺外便是南北長三十裏、東西闊十裏的長溝,長溝以西則是故裏山西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