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寫作《反美示威與新聞聯播》、《心、識、道》、《千年回望神與人》、《世紀末筆談》、《風激雲蕩滄海桑田——世界宗教百年回顧(之一)》、《中國宗教學百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宗教學百年鳥瞰》等文。夏天赴加拿大維多利亞參加“基督教哲學與中國宗教”學術討論會。秋天赴英國參加學術會議並訪巴黎和羅馬。《何光滬自選集》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2000年
寫作《極端民族主義與基督宗教信仰》、《風激雲蕩、滄海桑田——世界宗教百年回顧(之二)》、《全球倫理:宗教良知的國際表現》、“TheReligiousSpirit:A HopeforTransnationalisminChinaToday”等文。主編《對話二:儒釋道與基督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9月赴香港任浸會大學訪問學者。12月赴得克薩斯州休士頓(Huston,Texas)參加美國宗教科學學會(SSSR)與宗教研究協會(CRR)學術會議。
2001年
寫作《宗教、道德與愛的維度》、《愛、理性與正義——9·11事件引起的思考》、《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與最大的宗教之間的關係應該正常化——利瑪竇進北京在四百年後的意義》、《基督教研究對當代中國大學的意義——從紐曼的(大學理念)說起》、《關於基督教神學哲學在中國的翻譯和吸納問題》、《基督宗教研究對中國學術的意義》、《基督宗教與人文主義——從誤解走向對話》和“SomeCausesandFeaturesoftheChristianity Upsurgeamongthe ChineseIntellectuals”等文。6月赴法蘭克福(Frankfurt,Germany)參加KirchenTage活動,赴漢堡大學(UniversityofHamburg)演講,參加Brecklum會議,訪問巴黎。參加香港浸會大學學術討論會。9月調到中國人民大學擔任宗教學教授。“9·11”事件。9月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演講並答清華大學學生問。12月赴柏林參加“基督教哲學神學在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香港《明報》發表《準宗教、偽宗教、新興宗教》。
2002年
寫作《自強不息與道德自強——談談社會道德體係的重建》、《文明衝突還是文化盟約?》、《宗教之間的對話問題及其解決設想》、《基督宗教與儒教中的人性尊嚴——一個比較研究》等文。與方立天、卓新平、趙敦華談宗教研究(《中國宗教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宗教學研究四人談》,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為任繼愈主編《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宗教學卷》寫卷首條“宗教學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答《中國教育報》記者問《國內社科學術著作為何缺少原創力?》(該報2002年3月24日)。主編《宗教學小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6月赴都柏林(Dublin)參加第三屆“歐洲中國普世會議”(TheThirdEuropeanEcumenicalConferenceonChina)並訪問英國。8月赴丹麥奧胡斯(UniversityofAarhus)大學訪問兩月,完成J.H.Newman校譯工作(紐曼著,高師寧、何克勇、何可人、何光滬譯《大學的理念》,貴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訪問哥本哈根、哥特堡和斯德哥爾摩。12月赴台北輔仁大學哲學係參加學術研討會。
2003年
寫作《宗教的衝突?》、《中國傳統中的人文精神與宗教精神》、《文藝複興中的基督宗教與人文主義》、《宗教改革中的基督宗教與人文主義》。與專家討論《劣質譯著:我們遭遇另一種學術腐敗》(《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發表《基督教神學哲學在中國的翻譯和吸納》(《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基督教研究對當代中國大學的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在理論與製度之間》(《複旦學報》2003年第4期)、《月映萬川——宗教、社會與人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天人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