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1)

2009年10月4日,在上機場之前突然決定放棄赴拿波裏出席“中意學術會議”後,終於靜下來讀了複旦大學出版社陳軍先生的約稿“建議”。看到“請為本文集起一個書名”一句,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三十功名塵與土”!

假如別的作者也想采用這句詩呢?那麼,“八千裏路雲和月”也很好!

這兩句詩,最能表達我的心情,回首既往時的心情。

三十年歲月如流水,意外的“功名”如浮塵。《聖經》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Youaredust,andtodustyoushallreturn)。人尚且如此,何況功名?

三十年能行多少路?我在三十年前經常步行(不是散步而是趕路,那時坐車或無錢,或不便),一天頂多走一百裏(五十公裏),第二天就走不動了;現在呢?光是最近一年就至少繞了地球一圈(西歐、北美各一個來回,西南、東北、東南、西北各省幾個來回,數萬公裏)。現在“讀萬卷書”難,“行萬裏路”易,算裏程沒什麼意義。可是算算日子呢?意義太大了——三十年才有一萬多天,人若活六十年,共有兩萬多天,活到九十歲,也才有三萬多天!按流行歌曲《365裏路呀》,一天一裏路,三十年隻合一萬裏多一點點路。嶽飛竟寫得如此準確——風波亭冤死時,他才三十九歲!

嶽飛時代的中國,黑雲壓城、烏雲滾滾,不光有金兵的黑甲鐵騎,更還有朝廷的暗無天日。但是我想,那時至少月光依然明亮,因為沒有這麼多二氧化碳排放。

昨天是中秋,看到一輪明月,深感久違,真想問一句:“明月幾時有?”

真的,嶽飛的這首詞,讀時若能超脫其民族主義(我愛唱《滿江紅》,也不忘蒙古族朋友在我唱時曾提出抗議),擺脫其忠君思想(這在我是當然又自然),確實最能表達我回顧以往三十年時的心情,從“怒發衝冠”,直到“朝天闕”!

三十年前,全國從上到下都講“撥亂反正”。那意思是說,要從黨的領導以往“極左”的政治路線,轉到“實事求是”的方針政策上來,就需要在思想上撥開“林彪、四人幫”造成的混亂,返回“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軌道。從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當務之急來看,必須“撥亂反正”,也隻能在那種意義上“撥亂反正”——因為在那之前三十年的政策方針,名義上是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個人專斷、狂熱蠻幹,用接連不斷自上而下的政治運動製造無數的“冤假錯案”,製造“人民公社”、“大躍進”

之類經濟災難,在農村取消家庭經濟、餓死了千百萬人,城市中經濟生活全憑“票證”,政治生活“寧左勿右”,否則就被“實行專政”、“砸爛狗頭”,上自國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概莫能外!……所以,鄧小平執政後,說要“發展生產力”、“一心一意搞經濟”,適應了人民要吃飽肚子、安心度日的願望,確實順乎民心。

三十年後,經濟總量翻了許多番,很快即將超日趕美,確實令世界刮目相看。

但是,貧富鴻溝的日益擴大,社會不公的異常普遍,官府腐敗的盛行,基本保障的缺失,自然環境的惡化,人際關係的汙染……所有這些問題的深刻性,全都指向了我們的體製結構,所有這些難題的嚴重性,都在質疑著我們的生活意義!從更寬的角度來看,從更深的意義來說,我們一直都需要撥亂反正:要從貧富分化走向普遍福利,要從社會不公走向公平正義,要從官民對立走向社會民主,要從權貴資本走向法治經濟,要恢複天然的綠水青山,要建構真正的和諧社會……這一切,全都需要在思想上撥開幾十年甚至兩千年形成的諸多偏見、造成的諸多混亂,回歸人類經過幾千年試錯糾偏才找到的文明大道:市場經濟、民主法治。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建設一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有社會的公正、良心的平安、道德的進步;隻有這樣,我們作為人的生活才有意義——人性意味著社會性,意味著精神性,而不顧社會正義的、純粹動物性的生活,很難說是人的生活!

作為一介書生,應該也隻能參與這種在思想上撥亂反正的艱巨事業。盡管早知道“路漫漫其修遠兮”,伴若晨星而難遇,說實話,至今回顧前瞻,一方麵仍為行路太慢而懊惱,另一方麵也因旅伴日增而欣慰。

現在,雖然不願服老,但是卻得承認:不用說一天走路十個小時(五十公裏),就是坐上十個小時(在飛機上),第二天也無力再走再坐。換言之,現在的一大進步,是深知自己之局限,一己之無能、無力與無奈,以至於時而冒出自己以往激烈反對的“乘桴”之念。

不過,有一點還是不變的,那就是:在“歸於塵土”之前,總想要努力再往前走一走,再往上望一望,因為我雖出於塵土,卻永遠相信雲後有月,永遠希望雲散現月,永遠喜歡如水明月!

2009年10月5日-6日

中國人民大學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