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複興社的成立與說法,有很多版本。其實,複興社是一幫憂國憂民的黃埔學子,在上個世紀30年代國民黨內部成立的社團。他們主張效仿意大利和德國法西斯主義的褐衣黨與黑衫黨,以領袖意誌為最高目標,創建中華複興的政治新局麵,達到國家大一統目的,故全稱叫“中華民族複興社”,取意複興中華的意思。1930年3月1日複興社成立。複興社成立初,成員不過四十餘人,中央幹事有十人:他們是賀衷寒、澧梯、滕傑、周複、康澤、桂永清、潘佑強、徐亮,鄭介民、邱開基。候補幹事三人:侯誌明、趙範生、戴笠。這就是後來所傳說的十三太保。
複興社的發起人滕傑(黃埔四期、曾在日本留學),是複興社的靈魂人物,他的妻子也是複興社成員。複興社的領袖賀衷寒(黃埔一期)在發展複興社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後來他因為在西安事變中主張武力解決,所以蔣介石對他一直心懷不滿,使他終生不得誌。複興社的理論家劉健群,字席儒,祖父從江西吉安遷入貴州,最後定居在遵義。劉健群少年時代,家庭生活拮據,上學時因交不起學費,而被老師瞧不起。後來他在貴州的省立政法專科學校讀書時,也是靠半工半讀維持學業,因此他以“艱困少年”自嘲。當時國民黨內思想活躍,有的人提出以“領袖的力行哲學”為綱,提議建立“力行社”;有的人針對當前的形勢提出成立“救亡社”;有的人卻主張應該組織“中華民族複興社”。劉健群根據《墨索裏尼談話記》,寫了一篇叫做《改組國民黨的芻議》的文章呈給蔣介石。主要內容說:國民黨內體製腐朽,派係林立,建議按照德意法西斯方式改組國民黨,建立起領袖的絕對權威。辦法是組織忠誠的青年黨員,開創運動以挽救黨的危亡;仿效意大利褐衫隊、德國黨衛軍核心組織形式,忠於領袖,建立特種突擊隊,穿戴藍色衣帽,開展有益於黨國的活動。平時可在公共場所、車站、碼頭、廣場等地方參加義務勞動,製造一種向上的政治輿論,促使人民改變對國民黨的看法。淘汰保守者,培育新人,鞏固國民黨對全國的統治地位。組織的名稱應叫“藍衣社”。他認為,藍色代表和平、進步、服務,不以巧取豪奪為目的,它不同於紅色的恐怖,白色的消沉,黃色的軟弱,黑色的汙濁,突出顯露出國民黨的藍色偉大。這篇文章深得蔣介石的欣賞,他覺得這樣正好可以突出領袖的權威,為此蔣介石立即召集了幾個心腹黃埔學生,將劉健群的建議書交給他們審議,經過多次的討論研究,最後由賀衷寒、康澤等人草擬了組織秘密法西斯團體的方案,並審定為“中華民族複興社”,簡稱複興社。但是,由於國民黨的黨旗是藍色,他們又習慣穿藍色製服,意與群眾融為一體,很多人稱他們是“藍衣社”,而且“藍衣社”的稱呼延續多年,甚至變成了軍統特務的代名詞。劉健群雖然不是“中華民族複興社”的幹事,但是經過蔣介石的批準,在軍校畢業生調查處宣誓入伍,對一個非黃埔係的人來說,算是“破格”了。劉健群加入了複興社後,盡管沒有撈到權位,但有了晉身之階。他善於把握機會,在蔣介石召見時,他對當時局勢的分析有理有據,頗有諸葛亮的“隆中對”意味,很對蔣介石的胃口。他與別人交往態度謙和,頭腦清晰,反應靈活。他鼓吹“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理論,被稱為複興社的核心理論。在複興社創始人遊說下,終於聯合國民黨軍內的一群有誌青年,結成社團,希望肩負起救黨救國、抵禦外侮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