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鬆鷹在寫科學家傳記中所使用的文學家的筆觸。例如,在述及麥克斯韋即將出生,他父親那種焦急等待的心情時,他寫道:“客廳壁爐上的掛鍾‘嘀嗒嘀嗒’地響著,仿佛也在期待著什麼。時間,一秒一秒地像爬行一樣,過得很慢。約翰先生的心裏交織著緊張、興奮和不安。幾年前,他們曾經有過一個女孩,但是不幸夭折了。他們多麼盼望有個小天使啊!”又如,在述及珍妮姨媽為了照顧小麥克斯韋,搬進格倫萊莊園時,他寫道:“寒冷的冬天過去了。格倫萊莊園又聽見了小溪的流水聲。吐著嫩綠的樹梢,遠遠望去,像一抹淺綠色的輕紗。”讀者讀到諸如此類的語言,不免生出這樣的感慨:此句隻應文學有,科普能得幾回聞?
誠然,《麥克斯韋》一書的寫作是成功的。其所以成功,得益於鬆鷹的“兩大優勢”:一是他曾經就讀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的是電子工程,對包括“電波之父”——麥克斯韋在內的科學家有相當深入的了解;二是他諳達語言文字,除科普作品外,還寫過諸如《落紅蕭蕭》《啊,哈軍工》《杏燒紅》《白色迷霧》等不少文學作品,練就了一支揮灑自如、運斤成風的妙筆。這就無怪乎他能夠把麥克斯韋塑造得有血有肉,躍然紙上了。
並非溢美,鬆鷹真的無愧於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編創學科帶頭人、四川省50年(1958-2008)十大科普作家的光榮稱號。作為他的忠實朋友,我為他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創作成果而高興;作為他的作品的忠實讀者,我期待他再接再厲,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注釋:
〔1〕《麥克斯韋》,鬆鷹著,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原載《科技與出版》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