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文章合為時而著——四川黨建期刊集團2010年度優秀作品印象(1 / 2)

前些日子,我應邀作為專家評審組成員,參與四川黨建期刊集團首屆優秀作品評選工作,拜讀了集團所轄《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農村版)《暢談》《四川勞動保障?民生》《生活之友》《精神文明報》《大眾健康報》《安防市場報》等十多家報刊社報送的113件參評作品。這些作品主題重大,取材精審,內容豐富,文采斐然,端的是縱橫馳騁,運斤成風,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言及於此,不免從26件獲獎作品中拈來幾件,再次咀嚼、品味一番。

《奇跡鑄豐碑——四川地震災區紀行》是一篇備受讀者與業界推重的長篇通訊。它以“一座座美麗村鎮、一張張燦爛笑臉、一個個鮮活場景、一組組難忘數據”,生動地記錄了四川人民在重建美好家園中創造的“汶川奇跡”,展現了災後重建輝煌成就中所蘊含的製度優勢和國家力量,謳歌了四川人民從危難中崛起所體現的抗震救災精神。文章內容翔實,結構縝密,語言洗練,感情充沛。成文後,作為全國黨刊四川地震災區聯合采訪活動的通稿,被40餘家黨刊同期刊用,並被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期刊協會網、《瞭望》新聞周刊、《四川日報》等媒體全文轉載,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重品都江堰》一文構思巧妙,文筆優雅。它以“古城?新韻”“水域?夢境”“武者?問道”“村姑?鄉情”這朗朗上口的“四部曲”,全麵展現了災後重建的都江堰模式,將都江堰的深邃、靈動、靜謐、清新、雄偉表現得淋漓盡致。它一改政治類文章呆板、沉悶的行文風格,代之以明快、暢達、生動、跳蕩的語言,讓人不讀則已,一讀就愛不釋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本文從內容到表現形式都能令讀者耳目一新,不失為一篇“使人獲益,使人愜意”的美文。

《我們抱著懷疑的態度來監督》一文從一位社會監督員的角度反映了四川災後恢複重建的監督工作,立意新穎,角度獨特。其文字似信口流吐,不加藻飾,從而使文章的內容顯得十分真實,十分可信。刊出後,受到廣泛好評,並被《人民日報》全文轉載。

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舉凡《和諧基石》這個“特別策劃”裏輯入的文章,諸如《調解征地糾紛之三台模式》《調解交通事故糾紛之洪雅模式》《調解醫療糾紛之雁江模式》《調解涉災糾紛之平武模式》,無一不是從“劍拔弩張”說到“握手言歡”,波瀾起伏,躍然筆底。除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外,它更突出的特點,是以“大調解”這一“東方經驗”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創造性運用為主題,以其所組織的導語、報道、專訪、鏈接等介紹“大調解”的來龍去脈。毫無疑義,它對於讀者以及各級幹部充分重視調解工作,認識調解工作的價值,了解調解工作的方法,具有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胡耀邦為什麼讓我們如此思念》這個“特別策劃”裏的一組文章,正是如此這般的一些以情感人的人物故事。它選取的溫家寶總理所撰《再回興義憶耀邦》,以及胡耀邦長子胡德平所撰《父親說他一生有兩大遺憾》、女兒滿妹所撰《追憶胡耀邦最後的時刻》等回憶胡耀邦的文字,無不情真意切,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