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記載過去,災難造就真理。曠世災難,點燃曠世的愛心,引來曠世的重建。共和國的偉大曆史上,迎來了一個更加具有神聖高度的時代。我們在汶川采訪的日日夜夜裏,感歎著汶川,每一刻的奇跡,感歎著汶川,每一天的奇跡,感歎著汶川,每一處的奇跡。隨著采訪的縱深,我們的淚水濡濕了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汶川兒女——羌、藏、回、漢大融合的汶川兒女,在廢墟上努力重建新家園的汶川兒女,堅信黨和政府絕對領導的汶川兒女,對未來充滿了展望和信心的汶川兒女——在溝壑縱橫的山川河穀,創口滿目的窮鄉僻壤,亂石飛沙的高山懸崖,生態奇崛的褶皺深處,譜寫著世世代代倔強飽滿的生命歌謠,彈奏著欣欣向榮樂觀奮進的人生樂章。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汶川精神,強烈召感著我們。我們忘記了采訪的疲勞與艱辛,忘記了行走的艱難與鬱悶。
秀美汶川,倔強汶川,可圈可點的山水——三江、水磨、漩口、映秀、銀杏、草坡、綿虒、威州、龍溪、克枯、雁門、臥龍、耿達……在這裏,我們見證了十萬優秀的汶川兒女,分散在各個村落的汶川兒女,與災害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憧憬美好未來的汶川兒女。在這群人當中,無論是縣委、縣政府的官員,還是偏僻鄉村的村民,無論是不更世事的兒童,還是年過花甲的老人,每個人都是一朵光芒。
在我們行走的時間裏,眾多的人偉岸起來,構建成偉大與永恒的精神載體。不論是在寒酸簡陋的縣委會議室、辦公室,還是在塵土飛揚的建築工地。不論是在讓人膽寒的高山雲端,還是在危險重重的深溝險壑。他們的足跡,他們的豪邁與堅毅,他們的倔強與樂觀,像一塊塊移動的碑石,站在生命進出的端口。正是他們,高舉生命的火把,驅逐陰影與黑暗,喚醒因災難而絕望的人群。他們帶領汶川兒女,努力追求希望與幸福,努力升華自我與社會兼容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什麼是祖國情懷,什麼是人民意誌,什麼是國家力量。正是他們,昭顯著崇高的人格與精神的光華,澎湃著生命的博大與昂揚的氣節。實際上,這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上至縣委書記,下至村民百姓,他們一旦走在人群中,就像一滴水融入海洋,就像一束光融入天空。但正是因為這些人,在時間的演繹下,既特殊又不特殊,既平凡又不平凡: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實踐著自己的誓言,抒寫著自己充實多維的人生,描繪著自己多姿多彩的畫卷。他們,用生命和鮮血,在平凡中創造著汶川的不平凡,抒寫著汶川亙古以來的氣概,昂揚著汶川堅貞磅礴的氣度,昭示著汶川吃苦耐勞的精神,打造著汶川崛起東方的高度。
除了這一群人之外,還有另外一群人。他們,在“5·12”大地震剛發生不久,就冒著不斷的餘震,冒著隨時隨地的生命危險,進入了汶川,把汶川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們不遠千裏萬裏,從祖國的四麵八方,聚集到這裏,不折不扣地執行著黨中央的英明路線,兢兢業業地實踐著自己的生命誓言,建設更加秀美的汶川。他們在這塊土地上,讓事實說話,讓美麗的新汶川說話,讓生命的新高度說話。毅然放棄了在自己家鄉優裕自在的工作生活環境,果敢堅決地選擇了這裏——滿目瘡痍的土地。心甘情願,把自己的心血與汗水,青春與智慧,甚至年輕的生命,灑在了這塊溝壑縱橫的熱土上。他們,統統都隻有一個名字:援建者。他們聚集在這裏,抒寫了一曲時代的偉大頌歌。汶川,蒼涼秀美剛勁奇崛的土地,因他們的到來,更加昂揚,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