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明朝曆史已經被人們淡忘,盡管當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炒紅了明朝的曆史,現在也波瀾已過,颶風停歇。
明朝是一個將星頻出的朝代。
大概人們都隻記得一個戚繼光吧。
有多少人知道常遇春呢?這個佇立於大明曆史的將星,從未被遺忘過,但卻在短時間內被我們這些所謂現代人遺忘了。
先看看一份簡曆: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號燕衡。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嚐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雖隻有40歲的壽命,但功勞無數,這是真正輝煌的四十年!
鏖戰衢州、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南下立功,升任元帥、大破陳友諒、攻取元大都,樣樣都是驚天動地!
常遇春征南討北,逐鹿中原,北擊大漠,赫赫戰功,英明傳世。
在我看來,他的一生唯一的缺陷,就是手中過於血腥。
據《明史》記載,常遇春有一個超級敏感的習慣——殺降。
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男兒,憑什麼被人遺忘呢?!!!
“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這是對常遇春最公正的評價!
常遇春在大明開國戰爭中,百戰百勝,懂兵法,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愛撫士卒。
說到愛撫士卒,不得不提他的所作所為。
每次打仗,他總是衝鋒在前,首當其衝,撤退時也為全軍殿後,從未多退過半分。他誓與士卒同進退!這是古今名將共有的優點,在他的身上表現的很突出。他治兵有紀律,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不擾民。
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這同他出身農家有關,也是朱元璋在開拓事業中一貫嚴格要求的。常遇春與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議,免收百姓給軍隊交納的糧草——寨糧,朱元璋采納了這個建議,注重發展屯田事業,以解決軍隊的糧餉,從而減輕了占領地區百姓的沉重負擔。
在和同僚之間的關係上,常遇春處理得也比較好,在作戰中能夠節製諸將又能虛心與諸將研究對策,集思廣益。他身為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一起征戰,非常尊重小他兩歲的徐達,每次會議都不遲到半秒,大將軍徐達也很敬重他。當時,徐達、常遇春兩員大將並稱,“一時名將稱徐、常”。一個以謀略持重著稱;一個以勇猛果敢聞名。朱元璋很會用將,以徐達為正,常遇春為副,用其所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他們可以說是大明戰史,甚至中國戰史,乃至世界戰史上配合最好的搭檔。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也特別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也善於處理同主子的關係。1365年二月,當常遇春率軍征服江西上流未附郡縣班師之後,朱元璋對常遇春大加賞賜,特意表彰他“勤勞於外,南平諸郡,兵不失律,民無所擾”的功勞。常遇春對答頗為得體,他說,這是“皇上成算,所至輒克,非臣所能”。貌似寬厚心實險狠的朱元璋自然最愛聽這樣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