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上奧地利、俄國、瑞典和大不列顛要求法國軍隊立即從漢諾威、荷蘭、比利時和意大利撤軍(薩丁王要求退還他的北方領土)並采取措施防止拿破侖的軍隊進一步入侵。“這個人是貪得無厭的,”沙皇亞曆山大在得知拿破侖加冕為意大利國王後這樣評論拿破侖,“他的野心是沒有止境的;他是這個世界的災星。他要戰爭,不是嗎?那好,他遲早會遇到戰爭的。”
拿破侖這才發現他煽動戰爭的行為有些過火了。拿破侖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到1805年8月時,拿破侖和他的帝國政府在國內外都喪失了信譽。沒有人願意步那些銀行家的後塵——他們為拿破侖籌措了巨額的資金,現在不但要苦苦哀求償還,而且遭到警察的襲擊;並受到將被逮捕下獄的威脅,如果他們繼續討債。拿破侖的攻擊性言辭使股票交易所談虎色變,科洛、瓦布德伯格、德斯普雷斯或烏爾拉夫之流(當時法國知名的大銀行家)的命運可為商人之鑒,他們不但被強迫“償還”上千萬法郎,而且麵臨長期鐵窗之苦。
拿破侖的新帝國政府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他不僅麵臨著英國在海峽進行報複性登陸打擊的可能性,而且缺乏采取軍事行動所必不可少的資金。財務大臣戈丹和首相康巴塞雷斯都對拿破侖提出了這一類的警告。
拿破侖還麵臨著自相矛盾的最後通牒:要麼立即和英國、奧地利和俄國進行談判以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恢複歐洲的持久和平(將法國軍隊從荷蘭、比利時、萊茵河岸以及瑞士和意大利撤走);撤銷他準備入侵英國的計劃,還清他拖欠各國銀行和商人的貸款。要麼他必須對威脅法國的奧地利和俄國軍隊展開一場閃電般的攻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他們打敗,粉碎第三次反法聯盟,恢複以法國為主的歐洲和平。無論是哪種情況,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法國人民是強烈要求和平的,如果拿破侖要發動戰爭,那必須是迅雷不及掩耳的、勝利輝煌贏得的戰爭。
但最終,他還是放棄了和平,選擇了戰爭。8月26日,拿破倫放棄了對英國的入侵計劃。29日,他命令3個主要的軍團(第一軍團,第二軍團和騎兵軍團)共計10萬餘人向萊茵河開進。於是歐洲大陸再次被戰爭的陰雲籠罩。
精精沒有了,射完了,萎了.下周繼續射!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