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中東,就全世界範圍來看,大危機、大動蕩不僅將催生變革,也將促使人們對國與國、宗教與宗教、種族之間等的矛盾進行深刻反思。所有的矛盾都是基於人們對自身權力和利益無節製的追逐。

所有的矛盾都不可能通過戰爭得到化解,戰爭隻能將仇恨向下延續。大危機、大動蕩也將促使人類認真反思通過對自然資源無節製地掠取來維持所謂舒適感的生活模式。誠如馬爾庫塞所言:人們過的是一種“物質豐富、精神痛苦”的被異化的生活。[1]

印度聖雄甘地說,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滿每個人的欲望。

人類通過無節製地對自然的攫取來填補欲望的過程,就如同一曲走向自我毀滅的悲歌。

當大自然無法承載起人類日益膨脹的欲望,應該調整的不是大自然而是人類。由於欲望不斷增長,人類不得不努力推動經濟增長,使得“經濟增長已經成為發展中工業化社會的世俗宗教”。[2]現在,隨著人類貪婪的生活方式給地區帶來的惡果日趨嚴重,已經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質疑,對個人消費的無節製的追求是否真的就是幸福的關鍵?每年要實現的經濟增長,意味著全球需要更多的石油。隨著石油價格越來越高,人們還能奢望經濟擴張持續多久?如果經濟增長戛然而止,意味著什麼?[3]

日益枯竭的資源、飛速上漲的能源價格、日漸沉重的債務負擔和氣候變化,都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終結者。而且,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這些問題是無法得到解決的[4],因為人類對經濟擴張的渴求是無休止的。

筆者多次強調,債務是一條帶血的主線。

全球化時代,債務也被全球化。2011年,全球所有國內債券市場的總市值已高達70萬億美元,與全球GDP相等。全球衍生對賭協議存量的票麵價值已經達到全球GDP 的10倍,分攤到全球每個人身上,人均超過100萬美元。盡管這裏麵有重複計算的成分,但數額之大依然令人觸目驚心。[5]

隨著債務越來越多,沉重的利息負擔將限製政府投資新項目的能力,從而對經濟增長造成阻礙。[6]

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現在已經開始放緩,並將在2035年結束增長。全球新增勞動力的絕對值正變得越來越小。[7]

氣候變化成為一個更令人憂心忡忡的巨大隱患。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博士(Jim Yong Kim)指出:“我們所看到的新證據有力地表明,即使氣候變化達不到人們經常談論的升溫4攝氏度的程度,我們也可能會目睹幾十年的發展成果逐漸煙消雲散,並迫使數以千萬計的人步入貧困。”如果無法達成阻止氣候變暖的全球性條約,或拿不出減緩氣候影響的綜合計劃,極端天氣或許會拖累乃至抹平發展中國家多年的經濟增長。幹旱將摧毀農田並加重饑餓。[8]

英國學者指出,今天世界上1/4的死亡人數,是環境所致。人類的整個生態係統,都處在危險之中。[9]

這意味著,人類必須把腳步慢下來。高速增長期正在慢慢成為曆史。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的研究表明,全球勞動生產率增速從2012年的1.8%下降到了2013年的1.7%,而這一增速在2010年高達3.9%。全要素生產率則下跌了0.1%。這說明,世界各國將勞動力和資本資源轉化為貨物和服務的能力已經出現下降。新興市場的資本和勞動力投入盡管還在繼續迅速增長,經濟增長卻在放慢。[10]

這不是局部的問題,也不是暫時的問題。未來,飛漲的資源價格將把新的增長潛力無情地吞噬。接受低增長乃至接受處於停滯狀態的經濟形態,將慢慢地成為人們不得不痛苦正視的現實問題。經濟增長的極限曾經是遙遠的未來,但今天它已經開始成為公眾談論的話題。在我們的生命枯萎、歸為塵埃以前,不妨思考一下,人類究竟還能夠承受多少繁榮。[11]

人類需要使社會改變方向,向均衡的目標前進,而不是維持以往的增長。[12]這並非消極和悲觀,而是一種更為博大、包容、悲憫、淡泊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