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危機:中國的2016~2022(上)(1)(1 / 3)

債務危機

2016~2022年間,人們將被一個陰影伴隨著——債務危機。筆者此前講過,貨幣、房地產泡沫與債務這三大“堰塞湖”,任何一個“決堤”的話,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的。而在這個周期內,這三大“堰塞湖”,每一個的風險都有可能突然釋放出來,從而造成巨大的破壞。

為什麼是2016年?所有的重大時間節點都是內外力量共同決定的結果。

2012年12月12日,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在其《全球趨勢2030:變換的世界》中指出,根據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到2016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到2030年,亞洲將在國內生產總值、人口規模、軍費開支和技術投資方麵超過美國和歐洲的總和。其中,重點提到了中國。[1]

根據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博士的研究,在特定時期,總有某個國家或某些國家,即使在沒有太大成功可能性的情況下,依然堅持不懈地為謀求政治和經濟霸權向強國發起挑戰。一旦處於世界經濟強勢主導地位的國家衰落,通常就會有另外一個願意並渴望取而代之的國家崛起。[2]

對美國外交政策影響較深的國際關係理論家約翰·米爾斯海默也指出,大國的最終目標是實現霸權,成為體係中的唯一大國。在可預見的未來,或許是二十年內,幾乎可以肯定,當今全球力量結構的巨大變化將導致大國安全競爭的加劇,大國之間甚至可能爆發劇烈的衝突,而最大可能的衝突將發生在中美兩國之間。[3]

現有的霸權國家當然要千方百計地打壓、遏製新崛起國家的挑戰。就像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所言:“世界必須有一個領導,而且隻能有一個領導。這個領導就是美國。”[4]這也是美國總是對緊隨其後、距離它最近的或者說位居全球第二的國家進行打壓的原因。老牌霸主英國、曾與美國比肩的蘇聯和20世紀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都曾經遭到包括金融戰在內的毀滅性打擊。

事實上,正是通過引爆他國危機的方式,美國的霸權才得以鞏固。正如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赫爾曼·M.施瓦茨教授的研究結論:“1997~1998年新興市場危機就代表了美國霸權的鞏固,因為它們強化了全球性的分工,新興市場仍然是工業邊緣區,生產低價值的商品型產品。”[5]

更何況,其他國家的危機往往對應著美國的機會和利益。以蘇聯為例,“美國僅僅動用幾億美元就把蘇聯人民積攢了70年的財富——價值28萬億美元的財富賺到了手”。[6]基於自己在全球的絕對主導地位,美國更願意維持現有的格局,而不是看到新崛起的國家改變棋局。美國更可能對它預計崛起的挑戰者進行打擊,而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恰恰預計:2016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因此,美國“戰略新移”以後,其目標就變得非常明確。筆者在本書的上部“現實篇”中已做過分析,美國利用美元的國際貨幣優勢,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超級“福利”——通過“金融殺”戰略,美國正在按部就班地為構建金融大帝國打基礎。2016年以前,美國將完成整個構建過程。這將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出現超越傳統地緣、能源、軍事等局限的超級金融大帝國。

從全球角度來看,作為世界經濟周期波動主導國的美國,從2013年12月開始削減購債,並慢慢收緊貨幣政策,在2016年開始後的這個周期又會通過不斷加息來加快資金回流美國的步伐——這是美國大戰略的必然結果。

從國內的因素來看,由於經濟放緩,中國試圖對飆升的信貸進行控製,導致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轉而利用成本低廉的海外信貸。據國際清算銀行發布的數據,2013年,海外向中國投放的貸款增長高達50%,至1.1萬億美元。

其中,對中國貸款規模最大的是英國的銀行,如彙豐、渣打。2013年,英國銀行向中國投放的貸款增長37%,達到1950億美元。其次是美資銀行,包括花旗銀行等,在2013年向中國投放的貸款增加14.6%,達到809億美元。

上述數字並不包括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發行的債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在海外發行的債券總額暴漲了58%,至2743億美元,其中大多數是由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行,非常糟糕的是,這些海外貸款中的約2/3將在2014~2015年到期。[7]

美國標普公司也認為,到2016年以前,在中國的帶動下,亞太市場未償還的企業債規模預計會超過歐美市場的總和。中國企業債務的不斷積累意味著全球金融係統的風險在不斷增加。[8]

隨著美元升值步伐的加快,這些以美元為主的海外貸款將成為中國許多企業沉重的負擔,甚至可能成為壓垮相關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這些風險將在2016年開啟的新周期裏集中爆發。

並且,2015年就是中國信托集中償付期,這恰與房地產的日漸蕭條和經濟的低迷對接,進一步加大了風險在2016年集中爆發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