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故人長絕(大結局)(1 / 2)

木蘭幽站在門外,一臉提防地看著馮君堯。

馮君堯回頭,就看到她那種充滿了警告的眼神。

他不由得會心一笑,木蘭幽不記得過去的事了,這貌似不是一件壞事。

不記得那些不愉快的事也好,他們可以重新開始。

木蘭幽見到他的笑容後,愣了愣。

她貌似看著這位陌生的公子,也不是那麼討厭了。

*顧錦城被擒拿之後,程博宇很快就舉起降旗,跟顧時引和宇文灝簽下了投降書。

盟軍一方對他們並沒有多加為難,同意讓敵軍的士兵回到了他們自己的故鄉,戰事就此結束。

長久以來,籠罩著日月山的一片陰霾終於散去。

日照族族長可以帶著族長回去,流落在外的月照族族人也陸陸續續地開始回到了屬於他們的故土。

宇文灝向寧國遞交求娶的婚書後帶著華軍,先行回到華國,他本來是想帶著馮兮和,還有馮君逸一起回去。

可是,馮兮和更願意留在顧時引的身邊,宇文灝就隻好先帶著馮君逸回華國。

華軍走後,寧軍遲遲未離去。

顧錦沅的狀況在一天天地惡化,寧軍上下皆是憂心忡忡,有的將領為了穩定朝政著想,已經開始懇求顧時引回金陵稱帝。

顧時引卻執著地認為顧錦沅還有救,遍尋天下名醫。

終於,在有一天,大家都認為顧錦沅回天泛術的時候,一名神醫來到了軍營裏。

他是夏國皇帝派來的,自從顧錦沅上次前去夏國,與夏國皇帝誌趣相投,讓夏國皇帝對他惺惺相惜。

夏國皇帝在得知他身中寒毒之後,也急著在夏國張貼皇榜,幫忙尋醫,最後,竟是真的找到了能解寒毒的一位神醫。

在神醫的救治下,顧錦沅漸漸好轉。

“二皇弟呢?”顧錦沅醒來後,第一件事,就是詢問顧錦城的情況。

待得知敵軍已然解散,顧錦城被擒拿後,他總算是鬆了口氣。

“裕皇叔,你打算如何處置二皇弟?”須臾,顧錦沅悄然問道。

顧時引的眸色一深,徐徐道:“太子,你是未來的寧國國君,要如何處置他,應該是你自己說了算。”

說著,他轉眸看了下馮兮和,馮兮和默默地點了下頭,表示他不用顧及到她。她早就不在意顧錦城了,顧錦沅想要怎麼處置,是顧錦沅自己的事。

顧錦沅明白過來,他尋思片刻,便下了榻,冷聲下令道:“將顧錦城帶去皇陵,讓他一生一世為曆代先皇守靈。”

讓顧錦城整天被關在皇陵邊。一位位曾輝煌無比的皇帝,都在提醒著顧錦城,他所得不到的一切。這對顧錦城來說,應該是最大的折磨。

顧錦沅把顧錦城的事情處理完之後,就啟程回金陵,在顧時引的輔佐下,登基為帝。

顧錦沅登上帝位,是為昌文帝。

昌文元年,顧時引帶兵前去掃平寧國邊境的其餘逆黨。

顧錦沅接受了華國的婚書,將右相之女周新顏冊封為郡主,讓其遠嫁華國。

而後,兩國重新簽署新的盟約,承諾在百年內,互不侵犯。

昌文二年,顧錦沅讓寧國百姓休養生息。

寧國和夏國開始通商往來,另與其餘各國陸續開通商埠,而顧錦沅整日忙於朝政,後宮仍是無後。

多位朝臣數次向顧錦沅提出立後一事,卻被悉數駁回。

昌文三年,在顧時引的努力下,寧國的邊關已趨於安定,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再有新的叛亂。

顧時引於一個春日的午後回金陵城,顧錦沅親去城門口迎接。

而在看到寧國百姓對顧時引夾道相迎,熱情空前高漲時,顧錦沅的心中多了新的憂患,眸中劃過一道意味深長的光芒。

慶功宴開始前,顧錦沅悄然來到禦書房裏,聽著百諫堂的謀士你一言我一語。

一人稟道:“陛下,裕王爺權傾朝野多年,戰功顯赫,如今,民間更是有隻知裕王爺,不知有陛下的說法。陛下是時候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了。”

“若繼續留著裕王爺,隻會養虎為患,讓他威脅到陛下的帝位。”

另一人接著說道:“沒錯,陛下,當初,在日月山腳,與當年的二皇子決戰,你撫琴,毒發後,眾多將領就有意擁裕王爺為帝。可見,在他們的心底,還是更認裕王爺。”

“而且,裕王妃的骨子裏流著逆賊宇文晉的血液,誰都無法保證,她會永遠地不做有害寧國的事。因此,還是早日鏟除後患為妙。”

“請陛下當機立斷,時間一久,裕王爺他們必會覺察到。而眼下的慶功宴,是裕王爺放鬆戒備的時候,也是除去他們的最佳時機。”

顧錦沅微一頷首,此事,他心中已有打算。

在慶功宴上,他會親手為顧時引送上一杯鴆酒。

“朕明白了,你們都先下去吧。”隨後,顧錦沅屏退了謀士們。

明黃的聖旨在禦案上徐徐鋪展開,顧錦沅提起狼毫筆,欲要擬聖旨,列舉顧時引居功自傲的幾大罪狀。在慶功宴之後,他會讓人查抄裕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