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心理平衡操
人的心理狀態處於一種動態的,一旦失衡便會出現心理上的苦惱或障礙。正常情況下心理平衡的維持有這麼幾個方麵:
認知水平。挫折在人的一生中經常會發生,不可避免,但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即如俗語所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社會支持係統。“家庭是避風港”,“一個好漢三個幫”,這些社會生活哲理揭示了社會支持對人的心理平衡的影響。換句話說,家人、朋友的理解、支持不僅可以幫人分擔痛苦,同時還可以使人不再感到孤獨和絕望,因此建立必要的社會支持網絡是重要的。
提高適應與應對技能。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適應與應對技巧一般是書本之外的“知識”,對許多年輕人來說,習慣於從書本中獲取知識,不習慣或不知道有許多知識與技能需要從日常生活中吸取與積累。因此,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積累與“觀察”、“借鑒”他人的技巧,也是維持心理平衡,減少心理不平衡和挫折的一條途徑。
尋求幫助,“不恥下問”。若自己難以擺脫心理上的和情緒的不愉快,應該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谘詢與幫助,不要認為這是自己的軟弱,有“精神病”。其實不然,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是一種專業幫助,它能起到“拐杖”作用,可支持和幫助人度過心理的“失衡”。
具體到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做到:
對自己不過分苛求。人應該有自己的抱負,但有些人的抱負不切實際,根本非能力所及、欲求不得,便會認為自己倒運而終日憂鬱;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對自己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結果受害者還是自己。為了消除挫折感,則應把目標定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稍有提前量,不努力達不到,盡心盡力能夠超,心情自然就會舒暢了。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假如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大失所望。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思想、優點和缺點,何必要求別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這是將自己的“標準”強加於人。
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當我們勃然大怒時,很多錯事或失態的事,都會做出來的,與其事後後悔,不如事前加以自製。
偶然亦要屈服。一個做大事的人,處事要從大處看;因此,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小處有時亦不必過分堅持,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暫時逃避。在生活受到挫折時,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睡眠或看電視等,待到心情平靜時,再重新麵對自己的難題。
找人傾訴煩惱。把所有的憂鬱埋藏在心底裏,隻會加劇自己的苦惱,如果把內心的煩惱告訴給你的知己朋友,心情會頓感舒暢。
為別人做些事。助人為樂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可使自已忘卻煩惱,並且可以確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痛苦的基礎上,這叫做“落井下石”。
在一個時間內隻做一件事,要減少自己的精神負擔,不應同時進行一件以上的事情,避免弄得身心交瘁。
不要處處與人競爭處處以他人作為競爭對象,使得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其實,隻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對手,人家也不會與你為敵。以免“惶惶不可終日”以致自尋黃泉。
對人表示善意。我們經常被人排斥,是因為人家對我們有戒心。如果在適當的時候,表現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樹“敵人”。心情自然變得平靜。彭德懷同誌說:“我們……不要像泥菩薩一樣讓人民恭敬,稱讚我們、抬高我們、害怕我們。”
有了心理平衡,才有生理平衡,才有神經內分泌係統的協調,才有髒腑生理功能的正常。當今社會,是適者生存的社會。在高效率、快節奏、充滿競爭與挑戰的形勢下,人類怎樣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的和社會的都處於健康而良好的狀態顯得非常必要。